爭奪核電產業園的激烈程度絲毫不遜色于新建一座核電站。
6月30日,中核集團總經理錢智民與河北省常務副省長袁桐利雙方就“加快推動海興核電、滄州核燃料產業園”等項目進行了會談,并達成共識。
“滄州核燃料產業園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中核董事會秘書潘建明在今年1月2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據潘建明當時介紹,為滿足中國核電核燃料的需求,中核規劃在一南一北建設2個核燃料產業園,除滄州外,另一個核燃料產業園選址在廣東。
所謂核燃料產業園,就是專為核電站提供“燃料”的產業園區。“只有當核燃料發生燃燒后,才會產生放射性元素,因此核燃料產業園很安全。”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一位理事對記者說。
目前已經建成的核電產業園區項目有很多。在江蘇的南京和靖江相繼建立了2個核電產業園區,一個名叫南京濱江核電裝備科技產業園,另一個叫江蘇靖江市核電配套裝備產業園。與江蘇相鄰的上海則建有 上海電氣 臨港重裝備制造基地、閔行熱加工基地、寶鋼核電材料基地三大核電產業園區。
除此之外,其他地區則開始加速推進核電產業園區建設,比如山東、四川、河北、浙江等地。
建設悄然提速
河北的核電產業園建設始于2年前。
2014年10月23日,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與時任河北省省委書記的周本順會談,雙方簽約戰略合作協議。當時雙方明確中核集團的兩核——核電項目和核電產業園落戶河北。隨即,專為“兩核”項目服務的中核華電河北核電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很快,位于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的海興核電項目引起外界廣泛關注,尤其是去年8月26日滄州市政府發布的《河北滄州海興核電項目公眾參與第一次信息公告》,該公告較為詳細地透露了海興核電項目的選址、初可研、技術選擇、投資及計劃開工和建設時間等信息。外界就此認為,京津冀圈內首個三代核電項目誕生了。
記者調查得知,根據河北省與中核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核電、核產業園、核技術應用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核電對于河北省而言,被置于重要地位。河北省《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是這樣表述的——“優先安排有利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項目,包括滄州海興核電項目及其他重大項目。”
重大項目有助于經濟結構的優化。記者從核電企業了解到,在核電投資建設環節,每1元核電投資可以拉動全社會各個行業總產出增長3.04元,帶動GDP增長 1.03元;在核電生產運營環節,全社會每增加1元的核電消耗,可拉動總產出增長2.22元,帶動GDP 增長1.18元。照此計算,海興核電和核燃料產業園項目總投資近2000億元,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十分巨大。
在河北省各級政府的文件中,始終強調的是能源結構調整與經濟轉型升級一樣也不少。“發展核電與發展其他清潔能源并不矛盾。”河北省能源部門一位不具姓名官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核電的優勢在于年利用率比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高,清潔高效。
而在國家發展核電的相關規劃中,河北核電也被提及。
進展與困頓
“核電產業主要推動者還是地方政府和企業。”廈門大學能源中心主任林伯強曾對記者說,地方發展核電主要基于經濟發展的壓力。
據調查,各省為了爭上內陸第一核電站而拼得“頭破血流”,可見核電的誘惑力實在無法抵擋。據統計,至今全國至少有20多個省市提出要上馬核電項目。
這其中,熱情最高的莫過于湖北、湖南和江西。按照業內的說法,湖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核電站的相關研究與申請,湖北則在1988年開始核電的前期準備工作,其他省市隨后開始跟進。
“各省真正表達要上馬核電意圖是2005年。”國家發改委內部人士向記者介紹說,在那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的代表團都談到了發展核電的迫切愿望,但當時國家發改委一個都沒批,“隨后10年的漫長歲月中,各省步入了內陸核電站的明爭暗斗中。”林伯強說,地方政府最沖動的就是,一個核電站投資幾百億元,幾百億元一旦投進去了,經濟肯定就好了。
至今,中國核電工業走過了30年。在此期間,法國核電發電量占到了其國內總發電量的78%,日本占比30%,但中國核電僅占2%,這表明中國發展核電的空間很大。因為根據《中國核電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核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在“十三五”期間,據業內人士估計核電建設總投資近5000億元;其中,在核電運行產生的乏燃料處理環節,以每噸處理成本167萬元計算,將催生出100億元的市場空間。
不難想象,在未來從沿海的廣東、浙江、福建到內陸的湖北、湖南、江西,幾十座核電站將拔地而起。近年來,中國的核電園區、核電項目建設快速崛起,而核電產業園是以核電裝備制造為主打的工業園區。
在采訪廣州有關部門時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廣東的核電燃料園進展并不如意,甚至一波三折”。一個例子是,2012年2月中核宣布核燃料項目落戶廣東江門鶴山,項目投資400億元,但該項目1年后夭折了。而這樣的例子在全國并不少。
核燃料產業園是為核電站建設配套的項目,主要涉及鈾純化轉化廠、鈾濃縮廠、燃料元件廠,發展潛力巨大。正如《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所表述的那樣,“要配套建立獨立完整和先進的核燃料循環體系,加快鈾純化轉化、濃縮、元件生產線建設,到2020年分離功能力超過萬噸,壓水堆燃料元件生產能力2000噸以上。”
“這就是各地從未放棄爭奪核電項目的原因。”四川能源局官員告訴記者。各地爭搶核電及核電產業園項目是為了發展當地經濟,以擬投資370億元的江門鶴山核燃料項目來說,據當地政府測算,該項目一旦建成,僅工業產值、稅收收入兩項就相當于再造兩個鶴山的經濟效應。
“但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來考慮,合理布局核電項目及核電產業園的建設至關重要,應該避免重復建設。”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