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的審議時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干部作風轉變,深入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這為我們下一步推動東北地區經濟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困難和風險明顯增多。2016年遼寧、吉林、黑龍江的經濟增速較低。從現有的省份公布的數據來看,去年GDP增速的后三位分別為遼寧、山西以及黑龍江,后三位東北地區占了“兩席”,這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重視。
從歷史上看,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板塊。從近代到改革開放中前期,經濟總量和比重一直領先全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東北地區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工業發展,都在國家調控下扮演著向全國“輸血”的角色,為我國建成獨立、完整工業體系做出了重大貢獻。直到1988年,全國上繳財稅前十名地區中,有5個來自東北。進入改革開放中期以后,由于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加上結構性、體制性改革的滯后,東北地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逐漸落后了。為了提振東北經濟發展,消除“東北現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措施。
雖經過10多年的振興發展,東北地區的經濟結構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但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旦外部環境發生改變,就可能對經濟增長形成劇烈的沖擊。以黑龍江省為例,近兩年經濟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還是工業結構不合理。十多年來,工業對黑龍江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50%以上,其中能源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最高為72.9%,最低為53.8%,增速最高為13.1%,最低為6.3%。隨著近幾年我國重化工業增速的下行,石油產量的放緩、煤炭價格的攀升,都對東北地區經濟產生了較大的沖擊。此外,國企改革滯后亦是東北經濟遭遇困難的重要因素。調研發現,現在東北地區的一些國有企業中,“等、靠、要”的觀念比其它板塊的國有企業要嚴重得多,用人“鐵交椅”、分配“大鍋飯”、國有股“一股獨大”等問題仍然存在。
綜合分析,東北經濟的放緩,表面上是外需不足、投資拉動減弱造成的經濟增長下滑,實質上是沒有解決好傳統產業發展困境和老工業基地深層次矛盾的問題。應當說,振興東北經濟、打造中國新經濟支撐帶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東北工業結構,提升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盡快形成新的產業經濟帶和增長極。
第一,貫徹落實各項中央政策,千方百計穩增長。東北三省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并結合“十三五”規劃,提前開工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破解發展瓶頸制約。中央政府要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高端制造業投資布局等方面,給予東北地區更多的項目支持,在財稅、信貸、土地等方面給予東部地區更多的政策傾斜。要以推動裝備制造業為重點,抓住高鐵、核電、特高壓等重大項目建設為契機,推動東北裝備走向世界。
第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在審議時強調,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確主攻方向,推進遼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取得新進展,下決心振興遼寧工業,再創遼寧工業輝煌。下一步,“振興東北”要緊緊圍繞推進結構調整,聚焦“加減乘除”,推進東北地區的工業產業轉型升級。在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中實現升級發展,挖掘傳統產業升級潛力、釋放新興產業發展活力,平衡工業與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對東北地區具有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的領域,國家應當優先布局安排。深入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更多放在創新上,發揮創新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調整結構的“乘數效應”。
第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從整體上看,東北地區的市場化程度還有待提高,資本流動不活躍,上市公司較少。把國有企業作為遼寧振興的“龍頭”,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培育核心競爭力,爭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加快培育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充分利用各類資本市場,大力推進國有資產資本化、證劵化。結合東北地區國有資本總量和分布情況,組建區域性或跨區域性國有資本公司和運營公司,加快經營不善國有企業的重組和退出,推動國有企業不斷提高效益和效率。同時,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切實增強國有經濟發展活力。
第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我國對外開放已經從招商引資為主,轉向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參與國際競爭。東北地區要準確把握這一新特點,實施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一方面,積極引進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服務業態新的企業和項目,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另一方面,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全面貫徹“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加強東北振興與俄遠東開發戰略銜接,啟動中俄遠東開發合作機制,務實推進對韓、蒙、日、朝合作,支持更多企業“走出去”。
第五,創新領導干部考核方式,全面推進干部隊伍建設。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須有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污濁,就會滋生權欲熏心、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團團伙伙、拉幫結派等一系列問題,侵蝕黨的思想道德基礎。當前,東北地區的很多干部也非常努力,但限于宏觀經濟大背景,可能有心無力,但也出現了一些“庸政”“懶政”現象。振興東北經濟,要有與干部考核相配套的制度設計,真正把忠誠黨和人民事業、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凈凈的干部選拔出來。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提高領導干部發展經濟的能力,使之與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