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超級履帶起重機相比較,大型環軌起重機的最大優勢之一是其作業時對地面的壓力要小得多。對重量的分散提高了環軌起重機對架設場合的適應性,特別是核電安裝工地,因為建筑商要非常小心地下有害廢料貯存室或其他設施的安全。
Sarens英國公司總經理Jon Dailey說:“我們不得不自己開發這些超級重型起重機,因為起重機制造商還不能造這么大的起重機。
“讓我們先來看看市場情況。我們做了大量的市場分析工作,試圖把握其發展方向。一般是先通過可行性分析來看看那些熱門項目的情況。開始看到這些分析報告時可能會覺得很吃驚,但一年后也就習以為常了。
“正是這些熱門項成就了超級起重機的發展,因為一臺大型起重機的投資回報率頂得上許多小型起重機。大型起重機可以在短期內大大提高銷售額。”
Sarens的SGC-120投入市場已經有一年多了,利用率很高。SGC-120最近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錢德勒完成了一項引人注目的工程,為因特爾建造了一座價值50億美元的微處理器工廠。
Dailey繼續介紹說:“如果產品設計得好并能展現給用戶,那么總是會有市場的,能夠成就大事。這樣的產品偶入市場初期一定增長得很快,之后就漸漸地轉變成常規產品了。
“我在瑪姆特時,公司開發出了集裝箱化平臺雙環軌起重機(PTC),在那時這就是相當大的起重機了,而現在PTC只是一種中級規格的起重機。1600t的起重機過去是一個大家伙, 而現在的大家伙是3000t。這個趨勢會繼續下去,直到某時會達到一個極限。慢慢的有人會說:‘嘿,實際上起重機已經不能再大了。’或從制造角度來說這么大的起重機不再有經濟上的好處了。我在想什么時候行業開始對超大起重機說拜拜,應該是人們認為模塊化構件或反應堆再大就沒有經濟效益的時候。”
雖然像CC 8800-1 TWIN這樣的機型即能夠滿足超級起重作業市場的需求,同時又能夠滿足用戶對大起重量履帶起重機的需求,但對這一噸位級別的競爭仍然十分激烈,而從整個市場租賃費用的情況來看,要想取得較好的投資回報率還是挺困難的。
臂架的創新
當競爭非常激烈時,能夠使部分租賃公司脫穎而出且越來越重要的一點是擁有額外的附件,新穎附件使這些租賃公司具有其競爭對手沒有的優勢。
利勃海爾最近面向大型履帶起重機市場的高端用戶推出了其最新發明之一——大力臂架。這家制造商目前正在進行大力臂架的試驗。大力臂架是采用標準臂架構件拼裝而成,大大提高了臂架的起重性能,用于1350t的LR11350和3000t的LR13000履帶起重機上。
結合履帶起重機工地上帶載行駛的功能,新臂架大大提高了中長臂架的起重能力,并適用于不同型號的利勃海爾履帶起重機。
類似這樣的新產品特別符合目前租賃市場上謹慎小心的環境,Dailey解釋說。“當下重要的是確定好自己的定位,把精力集中在正在干的事情上和做事情的效率上。這也許是最近最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少談投資和增長,更多地注意細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把事情辦得更好,提高邊際效益,不要只是依賴市場和銷售額的增長。
“由于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工作量也隨之下降。顯然,隨著競爭的加劇,人人都在打價格戰,試圖靠低價找到工作。
“人們在尋找技術上的優勢。能不能找到一套別人不曾有的且能把工作做得更好的組件呢?這就是人們期盼的最佳方案。如果手頭沒有這樣的方案,那么就得參與競爭,去和另外兩個人或三個人爭奪一份工作。
“到了這個份上,所有的人都會為同一個工作像荷蘭式拍賣那樣大打降價牌,而唯一贏得好處的只能是顧客。那時租賃價格大跌,人們不得不設法從內部提高效率,改善工作程序和提高成本效益。”
這樣的忠告一般會受到制造商們的歡迎,起碼利勃海爾埃英根工廠總經理Cristoph Kleiner相信這樣的說法。他說,制造商們長期以來一直采用三管齊下的方法來應對起重機市場的變化。大起重機制造商往往在3個方面下工夫:開發新產品、在現有產品上增加新功能(提高起重量或增加臂架長度)和用某些噸位產品上成熟的新部件替代老產品的部件。
話雖這么說,但在利勃海爾的LR13000還在做試驗和其他大廠家也與利勃海爾的情況差不多的情況下,現在就對超級重型起重機品頭評足還為時過早。本文只是介紹了兩種類型起重機市場的現狀,一頭是起重機制造商開發的大噸位傳統履帶起重機,另一頭是大型租賃公司開發的超級重型環軌起重機。
Sands說:“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正如我所說的那樣,大力臂架是一個好想法,它既能提高起重機的作業級別,又能提高中長臂的起重性能。除了提高了臂架的長度外,大力臂架還提高了起重量。拿100m長的臂架舉例,如果過去在30m中大幅度的起重量是400?500t,現在則可以提高到700?800t。盡管這樣,這種起重機仍然無法與超級重型起重機競爭,但它們之間只有幾千噸米的差距了。從起重機結構上講,最大額定起重量是不能增加的,1350t的起重機不可以吊1350t以上的重量。”
所以,盡管大多數人承認目前對超級重型起重機的需求強勁,每年的需求量大約為5臺,且中國制造商徐工、中聯和三一都參加了競爭,但問題是這樣的需求能夠堅持多長時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