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6月6日至8日,第九屆中國(中山)裝備制造業博覽會暨第二屆航運博覽會將在火炬開發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圍繞“中國心·海洋夢”這一主題,打足“海洋”牌。
依托伶仃洋雕琢而成的海岸線,火炬開發區以十余年之功力,磨礪出臨海工業園這一國家級裝備制造業平臺。
中山市委常委、火炬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翠亨新區黨工委書記侯奕斌表示,要依托臨海工業園等重大平臺,構建以裝備制造業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體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在火炬開發區的裝備制造業格局中,海洋工程裝備占據重要一席。憑借“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該區近年來吸引了諸多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重量級項目,初步形成一個鏈條完整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
在臨海工業園被確立為翠亨新區先進智造區、省市共建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以及中山港東移等多重機遇的推動下,海洋工程裝備等臨海裝備制造業,將被注入全新的發展動力,成為助推火炬開發區港口經濟再度崛起的重要產業支撐。
A重量級項目“下海”聚成產業集群
盡管國際經濟形勢尚未明顯回暖,全球造船業遭受沖擊,位于火炬開發區的廣新海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卻并不為訂單發愁。此前,該公司負責人便頗有自信地向外界透露,訂單已經排到了2016年,工人正加班加點趕進度。
進駐火炬區臨海工業園7年來,廣新海工的發展壯大有目共睹。這家以海洋工程裝備和特種用途船舶研制為主業的公司,擁有360×39.8米干船塢、200×39.8米半塢式船臺各一座,以及一個600米長舾裝碼頭、大型龍門吊等相關配套設施和8萬平方米生產廠房,并建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市級工程中心及海洋工程裝備研究所。
在臨海工業園僅4年,廣新海工就被認定為廣東省“十二五”規劃重點扶持項目。該公司建造的76米海洋工程船、用于深海油氣開采的三用工作船等,性能均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其研發生產實力受到業界青睞。正是專精的產品特色、立足于海洋能源開采的市場定位,令廣新海工能在低迷的全球造船業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總部位于廣州番禺的廣東粵新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同樣在一江之隔的火炬區臨海工業園找到了發展的“芳草地”。這家大型海洋工程裝備企業,可同時承接20個在建船舶項目,年平均交付船舶12艘,而臨海工業園正是該公司產能擴充的首選之地。
在粵新海工看來,臨海工業園已有了廣新海工等海洋工程裝備企業,產業氛圍正在形成,而附近的橫門水道也能滿足該公司海洋工程船的吃水深度,因此很適合作為廣州以外的生產基地。這一項目有望5至8年內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年銷售額可達50億元。“目前訂單總體較好,希望能盡快釋放產能。”粵新海工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圍繞“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諸多重量級項目相繼落戶臨海工業園,一個涵蓋上下游鏈條的產業集群正在形成:以廣新海工、粵新海工、廣船國際(600685,股吧)為龍頭的海洋工程專用作業船制造企業;以中機建重工、中鐵南方為龍頭的大型鋼結構生產企業;以中舟海洋、華斯曼利為龍頭的船舶用液壓管系統和船用救生艇等海洋工程裝備配套產品;以明陽風電為龍頭的海上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以江龍船舶制造、大飛洋游艇公司為龍頭的游艇制造企業等。
B園區“省市共建”引來政策紅利
“中山裝備制造業的一大方向是海洋工程裝備,主要集中于臨海工業園。”中山市副市長馮煜榮說。
作為中山的支柱產業之一,裝備制造業已被珠三角改革規劃綱要列為重點產業,在全省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產值而言,裝備制造業已占中山工業產值的1/5。而在火炬開發區“4+2+2”的大產業格局中,先進裝備制造業亦被列為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其去年的產值占該區工業總產值的將近一半,增加值則占中山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的31.87%。
這樣的產值貢獻,相當一部分應歸功于臨海工業園這一產業平臺,而在臨海工業園的產業格局中,海洋裝備產業又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始創于2003年的臨海工業園,總面積為40平方公里。歷經10余年積累,總投資已近30億元,基礎設施已經形成網絡。截至目前,已有61個項目落戶,總投資達200多億元,其中21個項目已投產,近30個項目正在建設中。
這個裝備制造業的承載平臺,將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節能環保設備和新能源、機械制造裝備、液晶電子裝備作為重點產業方向,而海洋工程裝備則居于首位。臨海工業園創建之初,招商項目便以海洋工程裝備為主,而從產業集聚程度來看,海洋工程裝備也相對成熟。
由于鮮明的“海洋”特色,位于臨海工業園的“中山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園”去年4月被確定為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成為高端裝備領域唯一入選的園區。這一規劃面積為1066公頃的園區,將分為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區和配套區,涵蓋海洋油氣田勘探和采掘、深海多功能工程船等多個領域的海洋工程裝備。
入選省市共建產業基地后,這一園區將享受省、市相關部門配套的產業政策扶持,獲得新的發展動力。而“省市共建產業基地”本身便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有利于招商引資,吸引優質的海洋工程裝備項目入駐,完善產業集群。
政策紅利遠不止于此。去年,翠亨新區正式掛牌后,臨海工業園被定位為翠亨新區的先進智造區,這是該工業園發展十多年后的“二次創業”契機。從裝備制造到“先進智造”,定位的升級,意味著包括海洋裝備工程等在內的裝備制造業,將注入更高的科技含量,在招商門檻、技術水準等方面,對入駐項目提出更高標準。
以“先進智造區”為產業追求,火炬開發區對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路徑有著清晰的認知。該區表示,將以廣新海工、粵新海工、中藝重工等企業為依托,發展以深海多功能工程船為代表的主力海洋工程裝備;突出發展新型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其中以海洋風能工程裝備為代表;以中澤重工等企業為依托,穩步發展新型海洋化學資源開發設備,其中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裝備為代表。
C裝備制造與港口東移良性互動
依托臨海區域,力推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實際上正與中山“江海聯運”的港口經濟戰略一脈相承。作為港口經濟的重要產業板塊之一,火炬開發區的海洋工程裝備等臨海裝備制造業,將在中山“通江達海”、“江海聯運”的未來格局中呈現更為關鍵的價值。
以翠亨新區的建設為契機,中山迎來“江河時代”到“海洋時代”的新跨越,而位于火炬開發區的中山港則順應這一歷史性機遇,啟動整體東移的進程。
這個貨運量曾躋身國內前十的港口,如今正面臨南沙港、鹽田港(000088,股吧)等周邊大港的競爭壓力。面對挑戰,中山將航運目標升級為面向近洋、建設“江海聯運”的集散中心,而重要步驟之一則是將中山港港口東移至翠亨新區起步區,即臨海工業園周邊的馬鞍港區。
馬鞍港區東側臨近橫門水道出海航道,面向近洋,是中山唯一具備深水海港開發條件的港區。中山港東移至此后,離伶仃洋主航道僅有六七公里,在疏浚-12米后,萬噸級貨輪就可直接出入港口。這意味著,中山未來的水運航線將從內河轉向近洋,而承載能力則升級為萬噸級,貨運終點直指日韓、東南亞等地,喂給目標也將從香港延伸到新加坡等地。
港口的東移、航道的浚深,由此帶來的不僅是物流方式的改變,更是港口經濟的再次騰飛。按照規劃,中山港東移后,馬鞍港區將成為中山港口經濟的重要載體。除具備裝卸儲存、中轉換裝、多式聯運、運輸組織等功能外,還將聚集臨港裝備制造業、現代物流、客運休閑旅游等多種產業形態。
包括海洋工程裝備在內的臨港裝備制造業,將與中山港的再度崛起形成良性互動。
中山港新港選址臨海工業園周邊,原因之一正是要為臨海裝備制造產業開辟航道。侯奕斌表示,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是臨海工業園的重點產業,而企業制造的大型裝備要運輸出海,則要有配套的深水港及相應噸位的航道,中山港東移的意圖之一正是為了滿足這一需求,降低企業運輸成本。此外,中山港正在申報國家一類口岸,如果申報成功,臨海工業園制造的海洋工程裝備就能直接出口,而無需從香港或南沙中轉。
港口為產業打通航道,產業則勢必反哺港口。可以預見的是,中山港若遷移成功,臨海裝備制造企業會獲得順暢的運輸路徑,從而釋放更強勁的產能和經濟效益,與港口物流、客運休閑等產業一道成為火炬開發區乃至中山港口經濟的強大支撐。
火炬開發區表示,臨海工業園當前的重點仍是招商引資,通過引進科技含量高、投入產出比高的項目,提升臨港裝備制造業的集聚程度和發展水平,為港口經濟及翠亨新區的崛起打牢產業基礎。
展區掃描
三萬平方米囊括三大展示點
第九屆裝備展的展出面積約30000平方米,包括一號展館、二號展館、連接長廊三大展示點。
一號館為裝備制造業展館,共分5大展示區,包括軍事海洋裝備展區、無人機專區、無人機制造企業展示區、國家獲獎科技成果展區、工業機器人暨自動化展區。
二號館為航運博覽會展館,共分3大展區,即船舶制造業展區、船舶配套設施展區、航運物流港口工程及服務展區。場館外還將有游艇、帆船現場展示。
連接長廊位于上述兩館之間,由鄭和航海文化展、“美麗燈塔平安航程”航標主題文化展、海洋文化主題展等主題展組成。
裝備展六大看點
本屆裝備展第二次攜手航運博覽會,將圍繞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兩大領域做足文章。
看點1“遼寧艦”航母率隊模擬航行
本屆裝備展上將首次出現前沿的軍事海洋裝備。其中的領銜者是“遼寧艦”航母編隊,包括艦船7艘、核動力潛艇1艘、殲15艦載機等飛機數架,將以模擬實景的方式在觀眾面前亮相。此外,海洋鉆井平臺、“蛟龍”號下潛器、遠望號觀測船、“雪龍”號破冰船、海上飛機等頂級海洋裝備也將通過模擬實景的方式,悉數出現在裝備展現場。
看點2無人機實物再度亮相
去年的第八屆中山裝備展上,11架國產無人機首度驚艷亮相,引來各界廣泛關注。今年的裝備展上,無人機作為智能制造裝備的佼佼者,將再次亮相。據主辦方介紹,本屆裝備展將再設無人機展區,屆時會有8架以上無人機進行實物展出,而在實物展品的周圍,還會以展板、視頻等形式,展示各種型號的無人機技術信息、飛行錄像等。此外,國內外知名的安爾康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風之翼科技有限公司、桂林航龍科訊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山東東岳航空科技有限公司4家無人機制造企業將到現場參展。
看點3現場抽獎有機會與航海英雄巡游珠江
為讓市民對海洋文化有切身感悟,本屆裝備展將邀知名航海家、“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翟墨親臨現場開講、售書,并帶領游艇隊伍巡游珠江。主辦方將從現場觀眾或預約客戶中隨機抽取,選出2名獲特等獎和8名獲一等獎的觀眾,于6月6日至8日,隨翟墨率領的一支由10艘游艇組成的“現代鄭和”船隊,從中山港碼頭出發,沿中山市內和“中山—廣州—肇慶”兩條航線進行珠江巡游。
看點4西江游艇會聯盟成立
圍繞“海洋經濟”這一課題,中山近年來將游艇產業作為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一。目前,中山已有神灣、東升兩個游艇產業集聚區,游艇企業近10家,在建的游艇碼頭3個,已建成游艇泊位500多個。中山已出臺了《游艇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并從2013年起,每年出資1000萬元扶持游艇產業發展。
本屆裝備展上,中山、珠海兩地游艇企業將結成“統一戰線”,成立西江游艇會聯盟,杜絕無序競爭,共謀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看點5知名專家“把脈”裝備制造難題
第九屆裝備展期間,主辦方將舉辦“裝備驅動產業騰飛”、“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軍事裝備”兩場系列論壇。
“裝備驅動產業騰飛”論壇于6月6日舉辦,將邀請科技管理部門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裝備制造領域著名專家教授,安排10余場精彩的主題演講,針對裝備制造企業面臨的技術、資金、人才等共性問題展開研討。
而“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軍事裝備”論壇則于6月7日舉辦,將邀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等重量級嘉賓到場,論道海洋經濟發展大勢、揭秘艦載機的發展歷程和作業流程。
看點6水上安全應急手冊首發
裝備展期間,《中山市水上安全應急手冊》將舉行首發,向到場市民免費發送。這本手冊共12頁,包括水上應急知識、水上應急準備、緊急避險與救助、急救常識等內容,圖文并茂,是市民學習水上應急知識的重要參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