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黃河下游、渤海灣畔的濱州,古代對道路的史料記載是“四塞之中,舟車不通,土 貨不出,外貨不入”;近代人對路的描述是“晴天如爬山,雨天?泥灣,你跑他也竄,十里 走半天”。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祖祖輩輩吃盡了道路不暢的苦頭。至上世紀九十 年代,全市公路通車里程才一千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興業”。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市各級黨委、政 府和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公路交通的重要性,艱苦創業,頑強拼搏,打開了南部山區通道,溝通了北部沿海灘涂,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從而喚醒了沉睡的濱州大地。進入二十一 世紀,隨著“八路兩橋”的建設,全市路網結構逐步改善,通行能力明顯地提高。近兩、三年來,睿智的濱州決策者,改變了為修路而修路的傳統思路,提出了調修四環公路之土,挖 五海工程,引黃河之水入海,“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通過大手運作下的這一“借東風”,一個碧水綠陰的生態園林型現代濱州正在蓬勃發展,隨著城市品 味的提高,使名不見經傳的小城脫胎換骨,徹底改變了濱州上不檔次的土氣小城模樣,吸引了海內外的目光。目前,全市通車里程達8600公里,干線公路3797公里,農村公路4800公 里,公路密度達到79.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一個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已經形 成。隨著黃河二橋合攏,黃河三橋開工,“千車萬輛過一橋,通宵排隊過黃河”的困境將成 為歷史;隨著京濱高速公路、濱東(營)高速公路的緊張籌劃,一個聯接京滬、濟南、東營等 大都市的高速公路樞紐將在濱州形成;規模宏大的濱州西客站,作為全國一流汽車站,作為 現代濱州的標志性建筑,將以其優美的身姿和博大的胸懷,歡迎四海賓朋;隨著農村公路改 造工程快速推進,濱州駐地與縣城之間四十分鐘快速交通圈和直達快速客運的“農村雙 通”工程的實現,一個現代、發達的公路交通網將為濱州的騰飛插上強勁的翅膀。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