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普通黨員,要腳踏實地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干好,用創造性的勞動為企業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在坐落于萬全縣西山腳下的宣工鑄造分廠,筆者看到技術組長劉秀蓮頭戴安全帽,與職工們一起奮力攻關,為搶灘國際市場加緊新產品試制。
澆注新事業
比起規模宏大的企業,僅有上百人的西山鑄造分廠算是個新搭建的生產“小舞臺”,創業艱難百戰多,高級工程師劉秀蓮作為新鑄鐵的開拓者,與大家攜手,奮力耕耘這片熱土,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敬業精神,唱響西山腳下的創業“大戲”。
“別看小劉是個女的,吃苦精神特強,為新鑄鐵達產達效盡心盡力”,分廠領導和職工們發自內心地贊嘆。在西山工業園鑄造技改項目中,作為分廠技術組長,負責技改工作設備的調研、新工藝設計。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工作,她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經常連續幾周不休息,完成了60多套生產設備的調研,完善了鑄鐵生產工藝布局設計工作,并先后編制了《質量控制程序》等技術質量文件23種,保證了質量體系在新廠區的有效運行,為鑄造項目的竣工投產作出了突出貢獻。由老式沖天爐改為中頻電爐熔煉,技術裝備的更新,對冶煉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新設備特點,保證產品質量,劉秀蓮根據中頻電爐出爐溫度高、鐵水純凈的特點,調整球化劑型號,將原來的球化劑Mg8Re7,調整為Mg8Re3,既降低了鑄造成本又保證了球鐵質量。在電爐熔煉的鐵水出爐溫度較高,部分砂型出現表面熔解的問題,她通過多次對各種耐高溫材料的試驗,成功找到了合理的配方,消除了溶解現像,保證了鑄件生產質量。針對新車間造型流水線工藝要求,組織設計了機動線砂箱40多套,對批量生產的公司產品件和外加工鑄件實行機動線并箱作業,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砂鐵比。有種鑄件澆注后縮孔比較嚴重,影響了后期加工質量,對此,她對原有工藝進行了改進,并利用模擬軟件進行了工藝模擬,優化了澆注系統及冒口,加強了對澆注溫度的控制,使廢品率下降至6%,節約了鑄件成本。近兩年來她先后主持完成了西門子、青海華鼎齒輪箱公司、北車集團等國內外知名大公司外加工鑄件的工藝設計及企業內部關鍵鑄件的工藝攻關,多篇論文在《鑄造技術》和《金屬加工》等國內專業雜志上發表,成為鑄造專業方面的女專家。
闖出新市場
讓鑄造產品走向世界,是對傳統產業的挑戰與革命。帶著一種責任和夢想,42歲的劉秀蓮以一股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在產品技術創新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2013年5月,宣工鑄造分廠全面投產,面對新廠區20000噸產能要求,面對工藝技術、質量標準、新產品開發等千頭萬緒的工作,劉秀蓮迎難而上,奮力而為,成功開發了多種高難度鑄件。出口日本的機床床身,重2噸多,對尺寸精度、表面質量要求極嚴。接到訂單后,由于白天要負責技術服務工作,為保證進度,只能晚上把圖紙帶回家進行工藝設計,該件共有20個砂芯組成,從工藝設計到樣件成功生產,經過2個多月夜以繼日的努力,生產的鑄件獲得了客戶的一致好評,并因此獲得了銀川小巨人集團的機床件訂單。前端箱是船用發動機冷卻系統的零部件,重達兩噸多,僅圖紙就有20張,需要下芯28個,技術非常復雜,讓許多鑄造專業廠家望而怯步。宣工鑄造分廠接過訂單以后,技術攻關的艱巨任務落在了劉秀蓮的肩上。為保證產品質量,她從優化工藝設計入手,在混砂工序、模型制作工序、澆注工序等關鍵環節,細化質量管理,連續半個月跟班作業,出點子、解難題,及時搞好技術服務。針對零件內腔多、形態變化多的復雜性,她提出分層下芯,多層澆注的工藝思路,解決了大型復雜鑄件的生產難題。出口美國的連接器,表面光潔度要求非常高。原來有個廠家試驗過多次沒有成功而放棄了,鑄鐵分廠承攬以后,劉秀蓮想辦法破解難題,在造型上改變流涂工藝,更換涂料品種,并通過合理布置出氣冒口,精準澆注角度,實現了清潔澆注,使成品率達到了97%以上,通過了美國客戶的驗收,今年3月以來,先后出口推雪鏟、連接器、輪轂等鑄件120多套,產品質量全部達到國際標準。由于鑄件水平的提高,目前,已陸續接到國內外十幾家公司的訂單。每接一個訂單,從報價到工藝設計,從模型制作到樣件生產,每一個環節和細節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從而使許多鑄造技術不僅創造了宣工歷史新記錄,而且在國內鑄造行業中達到領先水平。
挑戰新高度
“鑄鐵是傳統產業,要立足市場,就得有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勁頭才行”。為使傳統產業“有中生新”,讓鑄造產品由“傻大黑粗”變為“精細優美”,劉秀蓮面對一次次困難挑戰,奮力“跳”出新高度。
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鑄造產品效益,她在鑄造工藝上大膽創新。外協件油缸體,原來是單件澆注,費時費工費料,她改為一箱多鑄,變一次澆注一件為一箱4件,每噸鑄件可節約砂子30%以上。“鑄造生產就像蒸饅頭一樣,究竟堿大堿小,只有揭開鍋才知道,因此,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為改變不確定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破解復雜零件的“鑄造之謎”,劉秀蓮上班忙試驗,掌握第一手資料,下班把圖紙帶回家分析研究,力求把問題掌控在前、解決在前,讓“饅頭”不出鍋,就知道“堿”大小。今年4月,為攻克出口“卡盤”表面顏色一致的難題,她吃不好飯,睡不好覺,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分析檢查論證,在造型材料上、爐料控制上、砂子品位上采取了多種措施,進行了5、6次試驗,使鑄件從最初的表面一片一片黑斑,減少到只有一個米粒大小的斑點,表面質量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但劉秀蓮沒有停下攻關的腳步,她認為,用戶的標準就是工作的尺度,我們必須做到百分之百,一個斑點不能有。為按期拿下攻關課題,她與時間賽跑,每天盯在生產現場,做混砂試驗,鐵水熔煉試驗,一個數據一個數據的分析對比,尋找最佳方案,向鑄造產品顏色一致的目標沖刺。人累瘦了,白頭發多了,但她全然不顧,一門心思放在技術突破上,放在企業扭虧攻堅上,在她和大家的努力下,4月上旬,終于澆出了高標準的卡盤,使新產品卡盤成為開拓市場的“驅動盤”,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梅花香自苦寒來,劉秀蓮把自己的理想坐標定位在企業建設之中,以堅強的黨性守望開拓鑄造事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2013年被張家口西山產業區評為“首批優秀青年人才”,宣工公司 “技術創新先進個人”,今年7月,被集團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