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眼下煤炭市場的滑坡,煤炭行業的產能過剩是無法回避的主要因由。但與國內煤炭總量過剩相對的,卻是進口煤炭總量的一步步提升。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中國進口煤1.1億噸,同比增加2.3%。
國內煤炭產能過剩,還要不要進口煤?對于深陷危機的國內煤炭行業來說,自然是盼望封住國門、堵住“洋煤”,以撬動需求不旺的國內市場,挽企業于危瀾。而對于數量更為龐大的用煤企業來說,進口煤和本土煤卻意味著巨大的成本差異。經過“黃金十年”的加溫催熱,國內煤礦人工、稅費以及各項建設投入不斷提高,煤炭運輸成本持續增加,煤炭開采難度加大,開采成本提高,安全隱患增加……這些因素的疊加使煤炭成本暴漲。而開采難度小、安全系數高、海運成本低的進口煤則在此時顯現出其價格優勢,迅速贏得了我國東部地區廣大用煤企業的青睞。倘若停止煤炭進口,勢必提高這部分企業的用煤成本,并傳導至下游產品,從而降低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其影響或遠甚于進口煤對煤炭行業的沖擊。
對于國內煤企來說,堵住“洋煤”也并非一勞永逸。縱觀國際煤炭市場,煤炭企業的競爭已到了白熱化階段,正是全方位比拼價格、質量、服務等綜合實力的洗牌期,唯有實力更強大、思路更創新、技術更先進的企業方能經過嚴苛的優勝劣汰生存下來。而限制進口無異于給國內煤企穿上護體的“金鐘罩”。實踐也一再證明,過度保護下無法產生真正的強者,國內煤企需要也必須在競爭中完成從下水到游泳再到冬泳的蛻變。
從長遠角度來說,煤炭進口還有利于保護日益減少的煤炭資源。煤炭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減少國內煤炭的使用就等于減緩了這種珍稀資源的消耗,有利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假以時日,一旦研發出更清潔、更高效的利用方式,煤炭產生的效益可能比眼下的煤發電、煤制油、煤制氣要大得多。此外,我國煤炭主產地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尤其是水資源缺乏。現行的煤炭開采方式對地下水資源會造成破壞,因此煤炭進口還有助于西北地區水資源的保護。在“碧水青山”更重于“金山銀山”的當下,進口煤這種獲取更廉價、更安全、更環保的能源放在眼前,我們為什么要拒絕?
當然,業界對進口煤的爭議還存在于進口煤的品質。當前,我國的進口煤中很大比例是低熱高硫的褐煤。過去三四年間,我國褐煤的年進口量增長了9倍以上,這在國內對煤炭、尤其是劣質煤“一邊倒”式的討伐中顯得更像是“倒行逆施”之舉。為此去年,國家能源局便向煤炭、電力等相關產業發出意見稿,提出要限制低熱值煤炭進口,并對進口商設定準入門檻。
要不要劣質進口煤?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進不進口,而在于如何利用。即便將劣質煤完全堵在國門之外,國內的劣質煤需求就會消失嗎?因劣質煤燃燒而產生的污染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嗎?顯然不是。相反,一旦對劣質煤進口加以限制,國內生產劣質煤的小煤礦有可能又會抓住時機發展壯大,并利用成本優勢擴大地盤,這對于高投入進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研發的大型煤炭企業來說,心理顯然難以平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劣質煤進口恰恰給了國內煤炭行業進行升級發展、調整結構的機會。有實力、重研發的大型煤炭企業著力進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研發,同時剝離自身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煤種生產,低質低價、安全隱患大的小煤礦則在市場競爭中被自然淘汰,有利于我國形成更完善合理、更現代化的煤炭產業。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