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國內能源消費只有3%左右的增速。國內煤電油氣等主要能源品種供需相對平衡,能源投資除油氣外,也相應處于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狀態。
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重型化一度帶動能源需求高速增長。“十五”、“十一五”期間國內GDP平均增速分別為9.8%、11.2%,能源消費平均增速在7%以上。“十二五”前三年,全國GDP平均增速為8.2%,能源消費高增長態勢隨之改變。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目前國內煤炭行業仍處于下行周期,消費量短期內難以回升;油氣產品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在能源安全戰略下,油氣勘探開發、儲氣庫及管網建設投資將持續增加;電力消費增速出現放緩態勢,但從電力投資和消費結構看,清潔能源占比將繼續提高,高耗能驅動下的電力消費模式正在改變。
能源消費增速趨緩
一、電力消費增速放緩,高耗能用電受限。
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為2.6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3%。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別增長5.4%和5.2%。
電力工業統計顯示,自2012年開始全社會用電量就跌破兩位數的增長區間。今年上半年5.3%的用電增速與2010年、2011年同期相比大為遜色。
從電力消費結構看,第二產業仍是用電大戶,占社會用電總量73%。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主動化解產能過剩等調控措施下,粗放的電力消費得到控制。上半年,第二產業用電比重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四大高耗能產業用電占比降低0.2個百分點。
21世紀宏觀研究院預計,下半年電力消費增速將加快,一方面源于“微刺激”措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受益于大用戶直購電試點規模擴大,高耗能行業可以變相獲得電價優惠。
二、煤炭最壞的時候還沒到。
今年上半年煤炭市場持續低迷行情。全國煤炭產銷量負增長,6月末全社會庫存已經持續31個月在3億噸以上。6月末,煤炭企業庫存9900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重點發電企業存煤7906萬噸,可用23天。
行業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煤炭采選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35億元,同比下降5.6%,與“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速26.7%相比落差巨大。2013年一季度,煤炭投資首次出現負增長,自此之后投資負增長幾乎成為常態。
在國民經濟增長回歸理性,國家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大氣污染治理等政策引導下,加之水電等非化石能源擠壓,進口煤沖擊等因素,國內煤炭消費量預計短期內難以回升,煤炭仍處于下行周期,尚未見底。
三、成品油天然氣此消彼長。
上半年成品油表觀消費量13116萬噸,同比增長3.6%。其中,汽油消費同比增長9.7%,低于去年全年增速(14.7%)5個百分點;柴油消費持續低迷,上半年同比下降0.6%。
柴油消費與基建、制造業景氣度息息相關。根據研究機構抽樣調查,上半年制造行業、建筑施工行業、電力行業、采掘行業、公路運輸行業、水上運輸行業用油均出現了兩位數的降幅。
由于國內天然氣仍處于供應驅動階段,與其他能源品種比,天然氣消費增速相對較高。上半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887億立方米,增長8.9%。盡管天然氣需求旺盛,氣價走高預計將抑制部分需求,尤其是工業需求。
能源投資預期
一、煤炭投資能力削弱,持續負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煤炭采選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35億元,同比下滑5.6%,大幅低于同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7.3%)。以2012年為拐點,煤炭黃金(1311.80, 1.20, 0.09%)期的大規模投資加劇煤炭產能過剩,煤炭產能的不斷釋放使得煤炭行業失去價格話語權,投資能力衰減。以民資為主的小型煤炭企業不斷退出市場,神華、中煤等中央企業正試圖以減產的方式提振行情。
二、油氣勘探開發需求龐大,投資維持高增速。
上半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250億元,同比增長18.5%,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7.2個百分點,增長趨勢有所放緩,但與煤炭、電力等相比,仍然處于投資黃金期。
為保證油氣供應安全,頁巖氣、海洋油氣開發和老油井增產等需要大規模的投資,再者國內油氣儲備、管網等基礎設施仍是短板,油氣勘探開發投資預計仍將持續增加。
三、電力投資整體放緩,清潔能源一枝獨秀。
由于新開工項目規模不足,水電、核電投資持續下降。上半年水電完成投資334億元,同比下降35%。隨著西南水電基地溪洛渡等一批重點工程陸續進入投產階段,水電在建規模大幅萎縮。
火電投資則延續負增長態勢。上半年投資完成35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同期風電完成投資明顯增加,上半年投資276億元,同比增長48.3%;光伏投資增加主要用于地面電站建設,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330萬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長約100%。
截至6月底,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裝機容量12.5億千瓦,同比增長9.4%。其中,水電2.54億千瓦、火電8.79億千瓦、核電1778萬千瓦、并網風電8275萬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1814萬千瓦,同比分別增長14.4%、5.4%、21.7%、22.6%、271.8%。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