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轎車柴油化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雖然紐約和倫敦兩大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均已大幅回落,繼本月4日之后再度擊穿了每桶70美元,但國際油價在一年之內飆升20美元的態勢,無疑激起了石油進口國的恐慌。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而且50%左右的原油需求依賴進口。如何緩解能源壓力?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發展柴油汽車上。
上個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以支持政策研究、促進科學決策、服務中國發展為宗旨)主辦了主題為“建設節約型社會與交通節能”的國際柴油發展論壇。在該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呼吁采用現代柴油技術,與會中外專家均表達了同樣的意見。
下個月,中華環保聯合會將在第二屆環境與發展中國(國際)論壇上分設“轎車柴油化的發展戰略與環境評價”論壇。該協會認為,從環保、節能和經濟幾個角度來看,推進轎車柴油化,對中國建設節約型社會,尤其是對提高能源利用和節能,都有重要意義。
專家們的判斷依據是:柴油車與同等排量的汽油車相比,能夠節油30%以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對此認識得更加深刻。他認為,如果2020年柴油車在乘用車保有量中所占比重為10%、20%、30%三種情景,相應在汽車總保有量中所占比重為21.6%、30.7%、39.7%,那么,三種情景在2020年當年可分別節約原油936萬噸、1887萬噸、2837萬噸,可減少汽車用油3.3%、6.7%、10.1%,可減少石油進口3.7%、7.5%、11.3%。尤其是減少汽車用油、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均在10%以上,節油效果十分顯著。
當前,我國柴油車在汽車保有量中的比重為23.7%,在轎車保有量中的比重僅為0.2%。2005年一季度,柴油車在新注冊乘用車中所占比重為1.3%,而2004年歐盟新增乘用車中50%為柴油車。馮飛建議:到2010年、2015年、2020年將先進柴油乘用車在保有量中的比例從當前的0.2%分別提高到5%、15%、30%。
達到這個目標并不容易。
我國一些城市對柴油車設限。一方面,“老”柴油機技術在上世紀末給人們留下的“墨斗魚”(冒黑煙)印象;另一方面,柴油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雖然比汽油車低30%~45%,但是氮氧化物排放卻比汽油車高3~4倍。北京等一些氮氧化物超標的城市仍堅持不給其上牌照,為其發展無形中設置了市場壁壘。
油品問題亟待解決。當前,我國柴油的硫含量過高,除個別城市外,柴油的硫含量為800ppm,而歐洲一些國家柴油的硫含量只有50ppm。高含硫量使柴油車的排放惡化,縮短柴油機壽命。石化系統的專業人士認為,造成油品低的原因并不在技術上,而在經濟效益上。柴油一直以來都是農用車輛和機械的主要能源,被中國政府確定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原料,從而一直對柴油采取低價的保護性政策,國內同等質量的柴油在價格上要比從新加坡進口的柴油每噸低1000元左右。若想提高柴油品質,就必須更換石化系統的現有設備,這需要大量的資金。
此外,還有柴油資源緊張、柴油車品種少等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近年來政府已經開始重視現代柴油技術,已經在《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提出要重點發展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和轎車柴油發動機技術,但柴油車的發展仍然需要政府頒布更多的具體政策。
馮飛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在“十一五”汽車產業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發展先進柴油汽車,讓生產企業不再因政策不清楚而觀望,并消除觀念上、地方法規上的障礙。
二是完善稅收手段,鼓勵消費先進柴油汽車。首先是盡快實施燃油稅,以適度增加汽車消費者的使用成本,激勵其購買先進柴油汽車等節能產品;鑒于柴油汽車價格偏高的現實,可考慮對汽油、柴油采取差別稅率的方式,使柴油價格低于汽油。其次是改革車輛購置稅和消費稅辦法,根據燃油效率確定稅率,即“高效低稅、低效高稅?!?/P>
三是提高柴油質量。改善我國的柴油品質首先是要提高柴油質量標準;其次是主要利用價格監管手段,鼓勵生產高品質柴油,如果將柴油質量提高到歐Ⅲ、歐Ⅳ標準,成本增加60元/噸、100元/噸,為鼓勵投資、生產清潔柴油,可利用成品油價格監管手段實行“優質優價”,并配合燃油稅差別稅率,使最終的清潔柴油價格具有競爭力。
相關鏈接:各國鼓勵柴油車技術政策一瞥
歐盟:一貫鼓勵發展先進柴油技術和先進汽油技術,以提高傳統燃料汽車的效率;實施燃油稅政策,采取差別稅率,使柴油價格低于汽油。
美國:政府在2005年改變了以往對柴油技術的模糊態度,總統布什曾說,如果美國的柴油轎車比重提高到20%,那么,每天可節省30萬桶原油。對柴油車實行車輛稅優惠甚至購置補貼政策,如美國從2006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之間,購買柴油轎車等可得到最高3400美元的稅收返還,享有與混合動力汽車相同的政策優惠。
韓國:實施燃油稅政策,柴油價格僅相當于汽油的75%。盡管柴油車價格高于汽油車10%~15%,但由于使用成本低,柴油車在當前的起步階段就獲得了快速發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