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購置補貼實施近6年來,在提高農機化發展水平、拉動農機工業發展、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作用顯著。今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2009年農機購置補貼規模擴大到130億元,比上年增加90億元,補貼范圍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
隨著購機補貼資金規模的加大,如何把這項強農惠農政策切實用好,確保補貼政策落實到位成為業內日益關注的話題。在近日就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答記者問時,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需多措并舉、陽光操作,現行操作方法切實可行。
記者:中央擴大農機購置補貼有什么重大意義?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簡稱答):農機購置補貼是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實施近6年來,在優化裝備結構、提高農機化發展水平、拉動農機工業發展、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作用顯著,兼顧工農,一舉多效。
一是提高了農業裝備水平,促進了農機裝備結構改善。2004~2008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安排農機補貼121.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69.7億元),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約225萬臺套。目前全國農機裝備總量達到8億千瓦,比2003年增長33.3%,特別是農業生產急需的大中型、高性能農機大幅增加,農機結構得到改善,裝備水平明顯提高。二是提升了農機作業水平,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2004年以來,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5個百分點,至2008年達到45%,小麥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三是培育了市場主體,推進了農機服務產業化。目前全國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農機戶總數達到3760萬個,較2003年增長了22%,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四是促進了農機工業發展,農機市場產銷兩旺。農機產品集中度增加,升級換代步伐加快。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工業總產值達1995億元,同比增長31.5%。
今年,農機購置補貼規模從40億元增加到130億元,意義重大。實施好這一政策,不僅有利于調動農民購置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帶動農機服務業和相關產業發展,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大幅度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規模,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農業機械化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對農機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記者:是不是每個農民申請都能享受補貼?
答: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1.4畝,戶均耕地僅為7.6畝,而且農民收入低,自我積累能力弱。這決定了每家每戶都買農機既不經濟也沒必要。如果無論誰買農機、買什么農機都給補貼,那么幾年下來可能會造成能耗增加,污染嚴重,機具利用率下降,不僅不會促進農機化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農機化發展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
我國農民購買價值較高的大中型機具除了為自家服務,更重要的是開展社會化作業,提高機具利用率。實施購置補貼政策后,農民購機成本降低,也將間接降低農機作業成本。因此,沒有直接得到農機購置補貼的農民,也能間接享受到農機補貼的實惠。
因此,在我國國情及補貼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不宜實行普惠制,必須走“農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場引導、社會服務、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中國特色農機化道路,扶持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等服務組織發展,實行跨區作業等社會化服務。
記者:農機補貼為什么要選型?
答:農機購置補貼既是一項強農惠農政策,也是一項產業促進政策,開展補貼機具選型是促進產業發展、保證資金使用效果的重要措施。
一是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規定。二是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的需要。該政策不僅是對農民購機給予扶持,更重要的是通過選型確定重點機具種類、機型,鼓勵農民購買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機具,促進農機結構調整和更新換代。三是促進農機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通過競爭性擇優選型,引導廣大農機企業改進產品質量,增加研發投入,優化農機產品結構布局。四是嚴把產品質量關的有效途徑。五是保障農民權益的重要舉措。在該補貼實施中,農民屬于弱勢群體,通過選型嚴格把關,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權益,使補貼政策效應最大化。
總之,在目前情況下,不能對所有農機具都實行補貼,只有農業生產急需、農民需要但購買有困難、符合規定要求的機具種類和機型才能享受國家補貼。
記者:補貼產品經銷商如何確定?
答:合理確定補貼機具的經銷商是落實好補貼政策的重要環節。我們要求各省區市在選擇經銷商過程中,要從確保惠民政策公開、公正、公平執行出發,以方便農民購機為前提,以尊重生產企業意愿為基礎,結合當地實際,科學合理確定經銷商。2009年的總原則是:生產企業自主申報,報經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統一向社會發布。為加強管理,各省區市可以制定補貼機具經銷商管理辦法,明確責任,規范行為,強化監管。
對于不具備條件、不執行有關規定的,如存在亂漲價、搭車銷售、套取資金、售后服務不到位等違規行為的經銷商,要堅決取消其經銷補貼產品的資格。
記者:補貼產品為什么不能漲價?
答:這次大規模提高補貼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拉動內需,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農機生產企業是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應積極配合政策實施,不能乘機亂漲價,損害農民利益。
去年12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在決定大幅增加補貼規模的同時,也明確提出“三個嚴禁”。為落實國務院常務會精神,農業部要求中選2009年農機購置補貼目錄的企業產品不得漲價。產品銷售給享受補貼的農民時,不得高于企業承諾的最高銷售價,且不得高于同期市場價。對違反上述規定的,農業部將立即終止該產品的目錄資格。
今年以來,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居民消費價格呈雙下降態勢,加之勞動力成本下降,企業生產制造成本應該低于去年同期。在這種情況下,農機產品沒有理由漲價。執行去年同期價格,企業利潤不會受影響。
記者:為什么要實行差價購機,而不采取先購買后報賬的方式?
答:農機購置補貼操作實行補貼機具競爭擇優篩選制、補貼資金省級集中支付制等五項制度。實踐證明,補貼資金省級集中支付,農民實行差價購機的方式,與先全價購買再給補貼相比,有以下四方面好處:一是可減少農民的支出成本。二是便于資金監管。實行省級財政集中結算,補貼資金只下達到省級財政,不再向市縣下撥,減少資金運作環節,確保補貼資金的安全。三是防止套取國家補貼資金。先全價購買后憑發票報銷的做法,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四是減少監督成本。
記者:如何加強補貼工作監管?
答:為將實惠不折不扣地落實到農民手中,我們將重點從四個方面加強監管:一是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將補貼政策實施方案、補貼機具選型辦法、補貼目錄等全部公開,讓廣大農民、企業了解政策。二是受益對象公示,接受農民監督。按照優選的條件、報名時序或農民認可的方式初選的受益者名單,將在鄉鎮村組張榜公示。三是履行職責,加強行政監督。農業部請紀檢監察部門全程參與補貼工作,制定監督檢查方案,在關鍵時段實地督導檢查,對違規者嚴肅查處,決不姑息。四是推進信息化,提高裝備能力。實行購機補貼工作計算機系統管理,實現遠程抽查和監督,加強補貼政策信息統計報送,動態了解各地進展情況。
記者:如何為企業提供服務?
答:近年來,在開展農機購置補貼工作中,農業部高度重視給每個企業平等機會。一是規范選型。公開選型程序和評審標準,對企業一視同仁,嚴格部省兩級選型制,嚴禁省級以下搞層層選型,不允許各省區市按企業刪減、取舍產品。二是強調由企業自主指定補貼產品經銷商,增強企業對經銷環節的控制力。三是在總體執行30%補貼比例的基礎上,對同品種、同規格檔次的不同廠家生產的機具,實行統一定額補貼。四是加快補貼資金結算。農業部、財政部年度補貼實施方案規定,各省區市要及時結算補貼資金,力爭2個月結算一次,保證做到至少每季度結算一次,減輕農機生產企業資金周轉壓力。五是嚴禁向企業亂收費。
記者:有人反映目前農機購置補貼操作環節太多,程序繁瑣,您對此怎么看?
答:目前執行的操作方法,是在系統總結前幾年補貼實施經驗的基礎上歸納出來的,具有較強的政策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按照這套操作方法,省級、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分別有7項、10項主要工作,企業要統計匯總補貼銷售情況。這些工作需要依次完成,一步也不能少,而且要做好各環節的銜接,目的是防止虛報冒領補貼,套取補貼資金。每項工作都有其作用,如與享受補貼的購機者簽訂購機補貼協議,是作為兌現補貼的依據;對農民購機情況進行核實匯總,是結算和供貨依據等。
為防止弄虛作假套取資金,在結算環節上,不僅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將當地農民補貼購機情況核實匯總報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企業也要將補貼銷售機具情況匯總報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兩方所報材料完全一致,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才予申請辦理結算。最后省級財政對結算清單還要進行審核。通過多方核對把關,確保補貼資金安全,切實讓農民得實惠。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