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6月初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制止在政府采購招投標中存在的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現象。初衷本為消除對國產設備制造商的歧視,卻被海外媒體曲解為貿易保護主義。
事實上,海外媒體理解的所謂“購買中國貨”政策與之前美國的“購買美國貨”法令無法相提并論,更不是為了煽動保護主義的情緒。應該說,此次海外的強烈反彈是對中國政策的一種曲解和反應過度。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6月4日發布的公告中已經明確指出了這一規定的目的,即制止對國產設備的歧視,而非歧視海外廠商。這一點,美聯社的報道中已經提及,但并未據此做出更好的判斷。
“據了解,目前在裝備制造業招標采購活動中,通過在招標文件中設置歧視性條件違法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做法比較突出,在一些領域還相當嚴重……必須采取堅決措施予以制止,”這是發改委《通知》的要點之一。
中國政府官方對海外的回應來自外交部發言人秦剛,他的論述更加明確了這一政策的目的,也進一步表明了中國政府的態度。
秦剛說,頒布這樣一個文件,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根本不存在所謂對外國企業和產品歧視的問題”。同時,這種做法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也符合國際上通行的做法。
而且,早在2002年,在金融危機爆發及中國實施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之前,中國就已經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
針對海外認為中國實施保護主義的說法,國內媒體和經濟學家亦是一片質疑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告訴記者,中國并未加入WTO框架下的政府采購協議,因此并不存在違反WTO準則的可能。許多發展中國家均未加入這一協議。
同時,中國政府的這一通知不是要求必須使用本土產品,只是提倡,也就是未形成法律條文,與美國出臺的只買國貨的條款不是一個性質。
而由此引發的關于中國實行保護主義的斷言更是牽強。張漢林說,政府采購并非進出口,而是指國內資金用在哪里,這種導向性的指導不存在也無法構成貿易保護。
這種導向性的指導到底意味著什么?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就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在政府采購中優先使用國貨的規定和做法。
美國雖然已經簽署了WTO政府采購協議,但仍有類似的規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告訴記者,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美國化程度很高的聯想電腦,卻被美國政府以“安全”為由排除在采購清單之外。
事實上,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歐美發達國家一直高擎貿易保護主義大旗,以產品質量、傾銷等種種借口阻撓外國產品的進入,而中國是受害者之一。
中國政府此番發出通知要求制止對國產設備制造商的歧視并非找借口之舉。瑞士信貸駐中國首席經濟師陶冬在17日的《金融時報》報道中坦承,在中國,地方政府的確有偏愛外國產品的傾向。
張漢林也表示,他們的一項調研表明,中國的醫療器械采購,尤其是先進的設備,很大一部分都是進口的。
一些專家認為,《通知》本身沒有錯,只是發布的時機欠妥。正如陶冬所說:“考慮到自由貿易對中國的經濟是如此重要,這不是目前中國應該向世界其他國家發出的恰當信息。”
因此,從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這一政策的出臺,中國并非要限制外國產品進入中國這一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這才是中國的貿易伙伴應該尋求的正確信息。
這一信息非常明確,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8日已經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中國政府始終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