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在湖南湘潭舉行的2014第四屆中南農機機電產品展示交易會上,出現了一抹綠色的身影:以“耕王”、“谷王”為代表的中聯重科旗下高端農機系列。此次展會是中聯重科并購奇瑞重工后,中聯重科農機板塊作為國內領先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服務商的首次登臺。
此前,中聯重科以20.88億元強勢并購中國農機領域跨度最大、產品品種齊全的標桿企業奇瑞重工,在業界造成巨大反響。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中聯重科此舉將打破中國農機市場,尤其是高端農機市場長期被外資占據大半壁江山的局面,重塑我國農機行業格局。
聯合弘毅投資并購奇瑞重工后,中聯重科將迅速成為國內領先農業機械企業,實現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而農業機械將成為繼工程機械、環境產業之后公司的又一戰略增長勁旅和業務亮點。“中聯重科拓展農業機械業務板塊的戰略現已落地實現,必將引領農業機械登上全球價值鏈高端,打響我國農機行業民族品牌的反攻戰。”中聯重科農機板塊負責人王金富告訴筆者。
強手如林:國際農機巨頭搶占中國市場
“我國高端農業機械市場幾乎被國外巨頭壟斷,技術差距在30-40年之間。”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洪暹國表示。雖然我國農機行業發展迅速,但國內農機企業由于發展起點低,技術和產品與國外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農機市場又是個開放的市場,這就使得本土企業一直遭受跨國農機巨頭的擠壓。
2013年7月,德國農機龍頭CLASS集團收購山東金億機械85%的股權,正式宣告進入中國農機市場。此前,四大國際農機巨頭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愛科、賽邁道依茨-法爾早已入駐中國,通過獨資或合資的方式在中國完成了生產布局;而日本的久保田更是壟斷了中國水稻收割機市場。
“中國高端農機市場有著豐厚的利潤誘惑,外企憑借其技術、品牌、管理等資源,基本壟斷了這一市場。”洪暹國向筆者表示,“像喂入量每秒八公斤以上的收割機、200匹馬力以上的拖拉機、采棉機、水稻收割機、甘蔗機、噴藥機、高端農機具等高端農機市場的90%都被外企壟斷。”
目前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仍處于起步階段,中國農機市場潛力巨大。根據農業機械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農機市場規模已達3800億元,預計2018年將突破5000億元。與市場空間不斷提升相對應的,卻是由于外資品牌強勢的市場占有率,使得本土品牌很難掌握話語權。
以國際機械巨頭約翰迪爾為例,約翰迪爾進入中國后,迅速收購了當時國內農機的“排頭兵”——天津拖拉機廠,目前,國內200匹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機市場基本被約翰迪爾壟斷。而南方水田作業所需要的小型農機,如水稻收割機,也如前文所言被日本久保田公司壟斷。在外資壟斷市場的大環境下,中國農機的定價權實際已被外企掌控。
在洪暹國看來,中國傳統本土農機企業與這些跨國巨頭們的差距實在是太大,自主品牌即便進行所謂的技術改造,也只是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規模,卻很難取得技術突破和進步,空有量的擴張而鮮見質的提升。
工信部在《農機工業發展規劃2011—2015》中指出:我國生產的多數農機產品的主要技術性能、產品可靠性以及產品結構等指標,相當一部分只達到經濟發達國家同類產品20世紀70年代水平,少部分產品達到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技術水平,個別產品達到20世紀末期國際技術水平。尤其是在智能控制技術的應用方面差距更為明顯。
正如工信部在上述報告中所描述的那樣,我國農機企業總體上來說是低水平重復制造嚴重、企業組織結構散亂、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如果要占領高端農機市場,科技創新必不可少。而讓洪暹國心情頗為沉重的是,我國現有的農機補貼政策沒有很好地激勵企業去投入研發。
不僅如此,在洪暹國看來,與跨國企業相比,本土企業的發展起點低。因此,他也希望農機補貼政策能夠對中國本土企業有所傾斜。然而,現有的補貼政策對本土企業卻沒有任何優惠。而且,作為高端產品,國外品牌實際上分去了補貼中的一大塊蛋糕。
筆者了解到,現有的農機補貼政策要求新產品只有在市場推廣三年之后才有資格進入補貼的目錄。“企業都想去搶補貼,進而主要生產過去的老款產品。在研發新產品、技術改造等方面就會受到一定的抑制。”洪暹國表示。
突出重圍:中聯重科發力農機產業
就在中國農機行業有識之士為中國農機市場現狀憂心忡忡的時候,以工程機械為主要增長點的國內裝備制造業龍頭中聯重科跨界進入農機產業,擎起我國農機行業民族品牌旗幟,正式宣告打響本土品牌進軍高端農機的“反攻戰”。
早在2013年6月,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在股東大會上就提出要“發展開創農業機械產業”;同年11月,中聯重科農機事業部正式成立;12月28日,中聯重科與重慶璧山縣簽訂項目協議,農機產業園落戶重慶璧山工業園,標志著中聯重科農業機械板塊邁出了實在的一步。
璧山工業園是中聯重科的第一個農業機械工業園區,將為中聯重科的全球化布局和提質轉型提供重要保障,未來在璧山將打造出以中聯重科為首的超百億農業裝備產業集群。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隨著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程度提高,現代農機裝備也將向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更加注重從產前到產后的全產業鏈機械化水平提高。企業必須依靠產品和技術創新,才能保障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金富表示,相比于其他企業,中聯重科在裝備制造業有20余年的歷史,在研發、制造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加速切入農機產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同時具有很強的資金實力和并購整合經驗,可以通過整合全球高端資源,為農機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此外,中聯重科目前擁有覆蓋全球的營銷和售后網絡,可以為農機產業的營銷和售后服務提供有效保障。
中聯重科并購奇瑞重工,就是整合優質資源的一次完美示范。奇瑞重工是中國農機領域的佼佼者。在并入中聯重科以前,該公司農業裝備整體實力已進入行業前列;小麥收獲機械、水稻收獲機械、玉米收獲機械、烘干機國內市場占有率快速躍升;拖拉機進入行業主流品牌,公司工程機械業務已實現成功突破。特別是2014年1月以來,在中國農機與工程機械市場總體低迷的形勢下,奇瑞重工各項業務仍保持健康持續增長。
“通過聯合、合作和發展模式創新,加快提升技術、市場、管理能力和資本能力,實現市場競爭能力和國際化水平的提升。”王金富向筆者表示,通過此次并購重組,可以把中聯重科在工程機械積累起來的優勢注入到農業機械,把資本運作的優勢注入到農業機械,必將放大奇瑞重工的原有優勢。
按照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的設想和規劃,中聯重科未來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升級產品,占領中國農業機械的中高端市場;另一方面,則尋找合適的時機和伙伴,走出去進行海外并購,整合海外技術資源和市場資源。詹純新相信,通過和奇瑞重工的強強結合,中聯重科將助推中國農業機械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中國農業機械迅速登上全球價值鏈的高端,擎起我國農機行業民族品牌旗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