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來到湖南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馬凱副總理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特別點名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并給予贊賞。這讓詹純新感到十分意外和振奮。
在轉型升級中科學發展
中聯重科及其董事長詹純新能得到高層領導的首肯,主要原因不僅在于中聯重科是全球領先的裝備制造企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中聯重科在近年的轉型升級中能夠堅持科學發展,比如中聯重科的遠程監控服務系統和體制創新以及中聯重科在近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堅持產業驅動的發展導向等。
據悉,2014年3月28日,馬凱副總理曾蒞臨中聯重科,參觀并了解企業發展情況。
參觀過程中,馬凱副總理先后視察了中聯重科產品展示坪、總裝車間和工程機械館,詢問了相關產品零部件的國產比例,并對中聯重科發展碳纖維材料技術點頭稱贊。
在觀看中聯重科物聯網智能系統演示后,馬凱副總理對中聯重科物聯網建設寄予厚望,并希望中聯重科的物聯網為國家做更多貢獻。
自2012年下半年起,面臨宏觀經濟“減速換擋”帶來的大變局,中聯重科積極應變,通過跨界創新,成功的由一家單一的工程機械企業轉型為集工程機械、環境產業、農業機械、金融服務等多位一體的裝備制造企業;通過轉變發展模式,由以追求規模增長為核心調整為以追求經營質量為核心,穩住了經營質量,夯實了可持續發展基礎;通過科技創新,緊緊抓住裝備制造的技術優勢和趨勢,不斷升級“中國智造”,在國內外市場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與之相應,中聯重科也適時把戰略目標定位在了“做裝備制造業世界級企業”,整合世界高端資源,發展全球市場渠道,提升國際服務能力,為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向中高端不斷創新突破、揚帆遠航。
主導產業布局小城鎮沿線
近些年來,中聯重科從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出發,主動將產業向城鎮下沉,在長沙向西、長達26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沿線,打造了一條平均每35公里就有一個園區的工業走廊,成為3個地市、7個縣市區重要的工業企業和納稅人,顯著提升了當地城鎮化水平,成為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踐行者和探路人。
中聯重科通過產業集聚促進城鎮化發展,通過園區的發展來推動、支撐和提升當地城鎮的發展,通過實體經濟的發展促進城鎮化建設的自身造血功能,解決了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探索出一條國有大型企業參與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鎮化發展的中聯重科模式。
作為全球工程機械裝備制造領軍企業,中聯重科何以與新型城鎮化“結緣”?在發展實踐中又是如何以產業布局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于中聯重科而言,國際化并不意味著企業所在地的國際化,更不意味著企業基地要向大城市集中。恰恰相反,國際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的總部在美國伊利諾伊州中部的皮奧里亞市,人口不足40萬,卻絲毫不影響其連續多年登上世界工程機械第一名的寶座。
基于對產業發展規律的認識,中聯重科的產業布局體現出“兩極”態勢,一極是扎根在城鎮,一極是觸角滲透到全球,并首先在湖南建成一條現代工業走廊。
這條現代工業走廊從長沙一路向西,橫穿4個市、12個縣市區,在長達267公里的沿線,每隔35公里就有一個園區。其中10個縣市區的園區成為地方財政主要來源,5個是財稅頂梁柱。去年,這條工業走廊為中聯重科創造的經濟價值,約占其總量的九成。
“城鎮化不是建房子,不能變成單純依靠房地產拉動的‘造城運動’。一些城鎮快速擴張是好的,但是房價暴漲,農民都買不起房、進不了城。這種‘鬼城’遲早是要破產的。”詹純新直言,建設新型城鎮化需要保持經濟活力和人口凝聚力,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利好。
以中聯重科最早進行產業布局的小城鎮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為例。據了解,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的前身是浦沅集團,該公司從上海內遷到湖南常德后,當地很多老百姓都成為了浦沅集團的員工,最后形成了一個灌溪鎮。2003年年底,中聯重科并購浦沅,灌溪工業迎來了第二次騰飛。2012年,中聯重科在灌溪鎮園區產值達120億元,創造了全鎮78.1%的工業總產值和67.4%的稅收,帶動了當地153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企業。灌溪鎮居民3.5萬人,90%的勞動力實現了當地就業,其中1.2萬人成為產業工人,農業小鎮成為“中國塔吊第一鎮”。
詹純新曾在多個場合說過的一句話,也許可以找到中聯重科產業下沉小城鎮的答案:“中聯重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對于一個大型制造企業來說,向小城鎮下沉遠比向大城市上遷更具有戰略眼光。
經常往返于世界各大都市的詹純新發現,國外許多產業多集中在中小城鎮。美國、德國的大企業大部分在小鎮上,成為城鎮經濟的主要支撐點,為中小城鎮提供了足夠的就業崗位。
除了來自海外的啟示外,詹純新用中聯重科在湖南小城鎮發展的經驗表示,產業進入城鎮,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素質提升,收入穩定,生活成本低,安居樂業。與此同時,企業用地成本降低了,用工實現了本地化,就地招工、就地培訓,降低了人力成本,減少了人員的流動性,提高了員工的穩定性。
詹純新說,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成熟并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城鎮,帶來新觀念、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從而實現集聚一批企業,形成一片城鎮,繁榮一方經濟。“這也是中聯重科的工業走廊在發展壯大過程中最大的體會。”
以人為本推進城鎮化
“成熟產業進入城鎮,地方財政得到改善,使新型城鎮化建設具備了自我造血功能。”這是詹純新在今年兩會時說的話,時至今日記憶猶新。回顧在中聯重科工業走廊上的受益城鎮,這種造血功能體現出來的是中聯重科產城融合、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思路,并已然幫助它們在城鎮化建設中嶄露頭角。
產業進入城鎮,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企業用地成本低,用工實現本地化,降低了人力成本,減少了人員的流動性,提高了員工穩定性。這也使得地方財政得到改善,城鎮化建設自身具備了造血功能。像漢壽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人口比例近80%,工業總產值原來只有4億元。2009年中聯重科在漢壽建園,3年后規模工業產值達到86.2億元,城鎮化率從5年前的23%提高到40%,農業大縣已進入全省工業經濟前四強。
漢壽縣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在中聯重科入駐以前,漢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民與產業工人的比例是25.6∶1,基本上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2012年該比例變成了8.5∶1,產業工人人數明顯增加。同時,由于項目用地逐漸增加,居民收入渠道也發生了變化,2012年園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00元,其中就近務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70%以上。最重要的是農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但現在,當地農民自發組織成立了‘失地農民勞動合作服務公司’,走向了合作經營模式,規模經營后農民的收入也比過去大有提高。”
“一個地方的城鎮化說到底,是要有一群人在這里生活,在這里消費。而這個消費群體不是從天而降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產業。”鼎城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幾年整個灌溪鎮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2.1萬人,其中中聯重科落戶后增加了7000人。董嵐說,“大家不要小看這7000人,據估算一個人一年的消費額平均1萬元,7000人就增加了7000萬元的消費,而這只是基本消費,還不包括買房、買車。”
“中聯重科的落地,為我們城鎮化建設集聚了人氣。”因為除了中聯重科企業用工直接增加城鎮務工人員1.2萬人之外,還帶動了商業服務人員的增加,包括物流、餐飲人員目前至少有2000人。
“當前,中聯重科入駐帶來的就業機會、內生消費能力和稅收,為城鎮化提供了內生動力,培育了城鎮的自我造血功能。”騰明友表示,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建設所需資金不可能長期依賴土地出讓金和財政補貼,關鍵在于培育城鎮自身的造血功能。
產城融合是城鎮化的核心問題,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應注重推進農民工的城鎮化,通過人的解放、人的流動、人的創造潛力的激發為人口和產業集聚提供條件。而解決這一核心問題的關鍵就是產業集聚。業內專家指出,產業集聚有助于改變過去單純追求數量、快速、粗放的城鎮化發展方式,通過不同產業的集聚效應,全面、精確、穩定地提升農民工的城鎮化水平,進而實現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中聯模式”無疑是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值得借鑒。
在2015年的新年致辭中,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這樣勉勵著公司全體員工:“等到2015年歲末鐘聲敲響之時,我們一起迎來的,必將是一個勇敢攀登世界行業之巔的中聯重科。”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