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企業走出去的時候一定得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果連這個起碼的產品問題都解決不了,價格降不下來,產品技術提不上去,國際化無論做什么并購,做什么投資,一定是失敗的。
視窗:一家中國企業走出去,無論是并購,還是投資,還是到海外建廠,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沒有清晰的戰術,沒有一套對當地市場開拓的成熟的想法,連人都很難招到。
三一重工是一個地道的、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目前已經做到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躋身世界全球第五大工程機械制造商,向上的趨勢還在繼續。另外,我們被《財富》評為最具創新力的中國公司,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具創新力的100家公司。
我們第一次走出去是2002年,第一批設備賣到摩洛哥,2004年第一次走出去參加展覽,展覽費600多萬,當時感覺很貴。2006年,我們開始陸續投資項目,包括在印度、巴西、美國、德國、德國等地,2010年參與智利礦難救援,2011年參與日本核福島危機的救援,這對我們在國際上的品牌有所提升。2012年海外銷售額過100億。
我把走出去分成三個歷程:從2002年純粹賣產品出去,這是很多制造企業必然走的一個階段,有訂單就接,然后把產品發出去。但不可持續,服務和售后支撐體系會出問題,所以我們就想到做本地投資,到北美、南美、亞洲、歐洲,在本地建立產業鏈,能夠更好為當地客戶做服務,2009年建成四大產業基地。這是第二個階段。現在我們進入全球本土化的時代,包括和海外企業的合作和運營。
第一大挑戰是產品和服務
走出去第一個挑戰就是產品和服務。舉個例子,比如在新興市場印度,它的價格比中國還要低,可能低百分之幾十。比如印度克羅斯地區,柴油機大概1.3萬人民幣,賣到中國價格要翻好幾倍。一些核心部件產品的終端銷售價格遠遠低于我們在中國生產的產品。
服務上也有挑戰。我們接到一個服務請求,當天就派出服務工程師,坐飛機,搭火車,最后坐牛車,四天以后才到達。新興市場基礎設施落后,對我們整個服務也形成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我們以服務第一品牌和所有的跨國企業包括跟本土企業競爭。
進入德國市場又是另一個情況。德國是一個高端市場,我們去德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拿我們的產品和德國的進行對比。我們被震驚了。德國有82個標準是我們不知道或者沒有遵循的。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技術上的壁壘。我們花了大概兩年半的時間研發了六款產品,完全為德國本土研發,一切標準按照德國標準去做。在德國把這個產品做出來,是能夠走到全世界的。
所以,當真正走出去的時候,它是一個絕對多元化的國際市場,印度比中國的市場還要低,低到你所不能承受的水平,到歐洲,技術標準高到你原來可能想象不到的高度。這對產品和服務帶來極大的挑戰。企業走出去的時候一定得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果連這個起碼的產品問題都解決不了,價格降不下來,產品技術提不上去,國際化無論做什么并購,做什么投資,一定是失敗的。
第二大挑戰是品牌
我跟德國《隱形冠軍》的作者聊天,談到走出去碰到的挑戰是什么?他認為首先是品牌,他說德國人非常驕傲自己的制造業,不能想象一個德國消費者怎么可能買中國品牌的產品,這對三一是巨大的挑戰,他說得對。當時我們到德國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壓力,每個人都在說,你們是瘋子,一個傳統的制造業企業要占領德國市場,而且全世界最牛的兩家同行業公司都是德國企業,你敢跑到他的家門口來生產,而且想做你自己的品牌,壓力非常大。
我們怎么做呢?德國是一個很理性的民族。我們在德國建廠花了三年左右的時間,一舉一動其實都被他們近距離觀察,甚至包括研發過程,產品碰到技術問題,銷售渠道建設,工廠生產線建設,團隊成員引入等。慢慢地,德國人開始相信,這家中國企業是來真的。然后我們也被德國制造業協會ODMA接納為會員。我們產品上市之前,已經拿到了十幾個德國客戶的本土訂單,這是非常難的事情,我們的團隊90%是優秀的德國當地人才,在一系列動作基礎上,我們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
品牌建設上,像智利礦難救援,這是唯一一個亞洲企業在智利礦難的救援現場。還有日本福島核危機,樓高50多米,臂架必須高過60多米,找到了我們和德國一家企業,最后我們設備捐獻了。日本企業家來三一訪問,一致認為對日本的制造業形成很大的沖擊。
在行業標志性工程,包括迪拜塔,倫敦奧運場館,還有日本第一高樓,我們通過典型的案例來樹立工程設備制造商的國際品牌形象。巴西世界杯上,雖然中國足球隊沒有踢進去,但我們工程機械進去。里面的場館建設,包括各種產品和服務,大概有八家建筑公司用到三一的設備。
我們從第一天走出去,一直都使用三一自主的品牌,雖然是艱難的一條路,但一旦用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贏得市場后,所有的努力,附加值才會逐漸的覆蓋在品牌上面,得到在價值鏈上往上的攀升。
第三大挑戰是文化管理
第三個挑戰是最難的文化管理。我們很多管理學教材,所有的管理學理論全部是國外的,很少有中國企業現代管理學的理論,對中國企業了解很少,只知道皮毛,我們的也不是主流文化,文化管理的障礙挑戰是非常大的。
舉個例子,我們到德國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招人,組建一支最好的德國團隊。后來發現,我們的面試變成被面試,每個候選人,90%的時間都是他們在考察我,你們的策略是什么,核心技術在哪里,在德國發展的路徑到底是什么?一系列問題。我的回答基本OK、令他滿意了,他才會考慮加入。
一家中國企業走出去,無論是并購,還是投資,還是到海外建廠,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沒有清晰的戰術,沒有一套對當地市場開拓的成熟的想法,連人都很難招到。招不到人,靠一批中國人在當地打市場,那是不可能的。
招進來后,高層或者核心團隊成員對企業的認同度非常重要。是不是愿意認同公司,愿意為公司作貢獻,作用相當大。一個中國企業文化,或者說品牌的核心價值,怎么樣能夠獲得老外的認可?這就是做品牌價值或者文化內涵的篩選過程。
比如在中國,我們往往會講振興民族產業,但這跟德國有什么關系?這就需要文化的重新篩選。三一的核心理念,品質改變世界,對高品質的關注,對客戶的關注,對創新的關注這些核心理念帶有普世價值。在企業界,企業文化必須有普世價值,無論印度人,還是德國人、其它國家地區的人,應該認同一個企業的核心理念。三一固有的文化理念,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具體管理上,比如我們在2013年并購了混凝土泵送行業的龍頭普茨邁斯特,當時進入這個行業完全是毫無經驗的挑戰者、進入者。經過十幾年的競爭,先在中國國內市場超過它,然后在一些發展中市場超過它,然后并購它。比較經典的從零開始,向他學習,然后打敗他,最后收到旗下,一個完整的過程。
接下來,問題是怎么去管理?并購后我們做最大一件事情就是調整戰略。普茨邁斯特是一家典型細分市場的公司,專注于混凝土泵送設備。領導層上下堅信,這是他成功的原因,未來也應該堅守一個戰略方向。三一重工強調客戶導向,要給客戶整體解決方案。所以在經營戰略上出現差異。我們反復的說服他們,要求他們,甚至拍桌子,摔凳子,邀請他們做混凝土攪拌,就在現場解釋,攪拌成合適的混凝土,由一個泵車輸送過去,不只做泵車設備,實際上這些設備是高度關聯。
經過長時間的溝通,最后說服了他們,同意增加混凝土攪拌車產品線,并購了德國第三大攪拌車公司。后來,無論是人員雇傭數量,業績,利潤等各項數據全部增長。現在,我們做更多的零部件協同,全球市場上的協同。
大家講到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很多問題,我個人體會,中國企業走出去,第一要有清晰的戰略,要知道自己做什么,要有堅定的戰略自信。很多的中國企業并購了一家外資企業,感覺到就像一個嫁入豪門的灰姑娘,終于高攀上大富大貴的貴族,什么都不敢動。如果這家企業被收購,資金狀況肯定一路下滑,如果戰略不動,團隊不動,所有的東西都不動,那么,憑什么說,并購之后會扭轉繼續往下行的趨勢?如果不扭轉下行的趨勢,就純粹變成一個土老帽,一路彌補虧損。不管通過什么凈值調查,被并購企業一定是往下走,一定是在貶值,所以一定要有很強的戰略自信,一定要想清楚并購以后在哪些方面——戰略、市場,還是產品、技術,給這個企業帶來什么變化?能夠改變它原來往下行的趨勢。
第四大挑戰是地緣政治
我們一個著名的官司就是勝訴奧巴馬CFIUS。近五年歷史,我們是唯一的一家敢告而且成功的企業,在美國司法界有很大反響。沒想到,我們用美國的法律體系,通過一場官司,給美國投資委員會的做法帶來很大的改變,也給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帶來更好的環境。
總的來說,我們的理解全球化戰略,就是全球本地化戰略。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在本土取得優勢,不能在中國本土取得成功,就別出去丟人了,一定做不出來。中國企業和跨國企業競爭最大的優勢,是比他們更了解中國客戶。比如阿里巴巴、小米,它對中國的網民、屌絲更了解,知道怎么樣去滿足需求。然后把對客戶的了解轉變為產品,要有自主知識產權,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只是代工做一些體力活動,永遠爬不上產業鏈的前端。實際起步并沒那么難,剛開始不一定在每項核心技術都有知識產權,可以是技術的繼承者,逐漸順著技術優勢往下走;第二個階段,選擇性的在海外區域進行擴展,這是很好的跳板;第三是走向全世界,客場變主場,我們到歐美日去競爭,那是他們的主場,全球制造業巨頭的總部所在。
我們走出去的體會是,一定要建立本土基因,不管多難、多貴。另外,運營體系的國際化,就是運營體系要讓全球的員工知道,建立真正的運行規則。體系建下來,少則三五年,可能十年才稍微有點成果。還有,全球協同研發的全球產業鏈要建立起來。然后,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不管收購也好,合作也好,并購也好,沒有自主品牌,永遠會在制造業價值鏈上的下游去徘徊。最后一點,戰略核心,國際化其實就是全球本地化,制造、服務、營銷等各個領域要全面做到本地化的運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