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14年,濰柴本部實現發動機產量189萬臺。而節能量卻達到了3.41萬噸標準煤,2014年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為0.041噸標煤/萬元。近日,濰柴動力副總裁佟德輝表示,內燃機行業的特點和內燃機產品的特征,決定了內燃機行業在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綠色制造過程中的主要角色。
確實如此。在我國,內燃機既是能源消耗大戶,同時也是實施節能減排最具挖潛空間的產品。從節能降耗的角度看,如果按每臺發動機每天工作6小時,每千瓦/小時節約1克油計算,11.3億千瓦/小時每天可節油6780噸。從節能減排的角度看,以內燃機為主要動力的交通、農業、工程機械排放的二氧化碳,在環境總體排放中所占比例較大,大氣中有12%的二氧化碳來自汽車的尾氣排放;非道路用移動機械發動機微粒、碳氧化合物,分別占整個排放源排放的61%、43%。
讓節能新產品“扛大梁”
而企業特別是內燃機企業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承擔者。據了解,為了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十一五”以來,濰柴集團累計開發新產品37項,先后在國內率先成功研發了滿足國三、國四和國五排放標準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功率高速柴油機,主要技術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開發專項配套產品1710種,更加節能的新產品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由“十五”末的45%上升到目前的58%。根據汽車行業協會統計,使用濰柴發動機,按照每輛商用車一年運行10萬公里計算,年節油可達4800多升,如果按100萬輛計算,一年可節約柴油近500萬噸。
2009年,由濰柴集團牽頭組建的中國商用汽車與工程機械新能源動力產業戰略聯盟成立。這個聯盟旨在通過自主創新的途徑,開發一系列電力與電控為特征的核心技術,建立起通用的商用汽車與工程機械混合動力總成技術平臺。通過開發兩個混合動力系統總成,應用于混合動力裝載機、挖掘機、推土機、大型客車、重型卡車、軍車六個領域,使我國的商用混合動力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實現產業化。產品實現量產后,在技術適用的范圍內,可以達到燃油經濟性提高30%以上、排放減少30%以上、制造成本增加低于30%的“3×30”綜合指標。以動力足、成本低、污染小優勢顯著的燃氣發動機在市場上備受青睞,此外,濰柴近年來積極開發生產清潔環保的燃氣發動機,2011年~2014年期間,總計生產氣體發動機近10萬臺。“這些年來,濰柴集團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依靠自主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更把節能減排當成約束性任務和一種社會責任,履行社會責任也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樹立企業品牌形象的必然選擇。”佟德輝表示。
讓節能貫穿每一個環節
在濰柴看來,節能不能僅僅體現在產品本身。近年來,在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技術的同時,濰柴也在加速淘汰落后、高能耗的工藝技術及設備,促進了企業節能減排。除了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增加產品節能減排的科技含量之外,濰柴集團通過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強化節能管理等措施,實現了社會資源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多年來,濰柴集團將“節能降耗”作為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科技創新、發展循環經濟、強化節能管理,有力推進了企業發展與節能減排的和諧共進。
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領域,濰柴也是走在前面的企業。濰柴全套引進歐美再制造工藝、設備和標準,結合濰柴產品特點,創新性地建成高起點、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動機再制造基地,設計年生產能力2萬臺。達到2萬臺生產能力時,將實現銷售收入59800萬元、回用金屬1.63萬噸、節約標準煤3.5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0噸。
淘汰落后、高能耗的工藝技術及設備,工業廢水回收再利用;注重新項目的節能減排基礎建設……所有這些都成為濰柴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實現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以工業廢水的回收再利用為例,在濰柴工業園區,建設了日處理能力1000噸的廢水再生回用系統,采用分質預處理、再綜合處理的先進工藝,年回用中水36萬噸、節約新鮮水36萬噸。企業經處理回用的中水廣泛用于各大系列柴油機的試車循環用水、生產工藝用水、廁所沖冼水、消防用水等生產與生活環節,既減少了新鮮水消耗,又改善了環境、減少了污染。
佟德輝說,濰柴在濰坊新建的四個工業園區,更是特別注重新項目的節能減排基礎建設。以鑄造工業園為例,工藝設計中充分選用低能耗、節能型的生產設施,并采用余熱利用技術,安裝沖天爐高溫煙氣余熱利用系統、蒸汽冷凝水回收系統,實施余熱、余能回收利用,有效減少園區采暖蒸汽及天然氣消耗。其中的80噸熱風富氧沖天爐,鑄件綜合廢品率控制在1.8%以下,噸鑄件耗焦220千克,較國內平均水平年可節約焦炭4.7萬噸; 通過余熱利用技術將煙氣二次燃燒,鐵水溫度達1500~1550℃,熔化效率提高45%;通過舊砂回收利用技術,使廢砂再生率達到85%以上; 利用全密封布袋除塵技術,煙塵去除率達到99.8%。在加工工業園區,高度重視節能減排的基礎性建設,全部采用低能耗、節能型設備,保障了新建園區的能源利用達到最優。
不難看出,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節能減排已廣泛融入到濰柴的生產、管理工作中。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