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30 來源:科技日報【字號:大 中 小】 “一提到煤炭,很多人都認為它是‘臟的能源’,其實這是對煤炭的誤解。作為一種天然能源,煤炭能否對環境產生污染,在于人們如何生產以及如何利用它。只要技術先進,煤炭完全可以成為一種綠色能源。”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卜昌森如是說。
煤炭資源作為我國的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料,既關系國家經濟命脈,更關系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中展現作為?山東能源集團以“綠煤戰略”錘煉“環保品格”,讓煤炭“綠”起來添彩“美麗中國”。
據卜昌森介紹,所謂“綠煤戰略”,就是從煤炭的開采、選洗、運輸、轉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入手,貫穿綠色發展理念,采取綠色發展措施,讓黑色的煤炭“綠”起來,使生態環境變“美”、產品結構變“潔”、發展模式變“綠”,“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原煤”變“精煤”。原煤經洗選加工可以除去60%以上的灰分和50%—70%的黃鐵礦硫。每洗選1萬噸原煤,平均可減少SO2排放量100—150噸,可排除1500—2000噸矸石。山東能源集團大力實施“精煤戰略”,原煤入洗率達到近8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多個百分點。
“固態”變“液態”。水煤漿低溫、高效、潔凈燃燒,能有效抑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等顆粒懸浮物的生成和排放。山東能源集團旗下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就建設了示范型水煤漿生產線,被國家水煤漿中心制漿技術研究所確定為山東實驗基地,形成了“中國水煤漿綠色能源基地”的品牌效應。
“運煤”變“輸氣”“輸電”。山東能源集團大力推進煤炭就地轉化,早在上世紀就進行了地下氣化工業性試驗并取得成功,其中孫村煤礦煤炭地下氣化站日產煤氣5萬立方米,實現了煤氣燒制陶瓷的工業性應用。在內蒙古建成了世界上首家利用焦爐煤氣制液化天然氣工業化項目,以及首套大型煉焦煤氣制液化天然氣成功投產的裝置——1.2億立方米/年焦爐煤氣制液化天然氣(LNG)項目,實現了煉焦煤氣資源利用的新突破。在新疆伊犁建設的目前世界在建單系列產量規模最大的煤制天然氣工程,建成投產后年可生產20億立方米。
此外,規劃的100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項目,正在辦理立項審批。計劃參股建設的天然氣項目也正在積極推進。借助特高壓入魯的契機,大力在內蒙古等地建設大型坑口電廠,變“運煤”為“輸電”。
“污染源”變“新能源”。該集團建設了一批瓦斯發電、礦井水深度處理站、壓風機及礦井水余熱利用系統。煤泥綜合利用率達到100%,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100%,礦井水實現達標排放。與此同時,他們堅持“產煤不見煤、排矸不提矸、污水不外排、垃圾不落地”理念,建成了全國唯一的“煤礦充填開采國家工程實驗室”,大力推行以矸換煤、充填開采等綠色開采工藝,從源頭上做到對地質環境的擾動最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累計以矸換煤1000多萬噸,減少矸石排放2700多萬噸。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