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一年多來,我們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加強互聯互通建設,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設立絲路基金,廣泛開展經貿合作,扎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全方位推進沿線國家雙邊、多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沿線各國積極對接、共同參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可喜進展。開弓沒有回頭箭,盡管推進“一帶一路”的進程中將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那樣的挑戰和問題,但中國踐行合作共贏理念的決心不會改變。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全面、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將會越來越深入人心,取得更多收獲。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中亞訪問時,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建設“一帶一路”擺在調整區域經濟結構三大任務之首。隨著中巴經濟走廊重大工程項目的即將啟動,我國同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及相關建設項目將陸續有序展開。這是新時期我國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大戰略,對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促進亞歐乃至世界經濟合作,都將產生重大深遠影響。
建設“一帶一路”的重大意義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從當前和長遠來看,都具有重大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首先,是緩解當前需求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徑。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增長機理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由供給約束為主轉變為需求約束為主,總需求不足已成為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產能過剩是需求不足的集中表現。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通貨緊縮趨勢凸顯,是需求不足帶來的結果。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可創造龐大的出口需求,向國外轉移過剩生產能力,從而增強對國內經濟發展的拉動力。
其次,是破解國內經濟長遠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供給瓶頸的需要。周邊國家多數發展水平不高,與我國產業處于垂直分工狀態,而且能源資源豐富。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建立鐵路、水運等大運量的便捷通道,有利于把周邊國家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使他們能搭上中國這列快速前進的列車,實現互利雙贏的目標。
第三,有利于提高外匯儲備使用效益。我國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目前一半以上是美元資產,其中大部分是購買美國的國債,收益率不高。通過建設“一帶一路”,將在沿線國家創造許多投資機遇,無論是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投資工業、商貿流通業,都將帶來比購買美國國債更高的回報。
第四,有利于構建和諧穩定的周邊關系。“一帶一路”將把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關系。密切的經濟合作必然帶來和諧穩定的政治關系,從而創造穩定的周邊環境。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海外投資重點選擇
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包括陸地上向北、向西、向南以及海上運輸通道建設;在運輸方式上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建設。由于同我國毗連的國家多,需要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多,應當按照輕重緩急,進行項目優選。根據財力可能,逐步推進。在選擇項目時,應當按經濟規律辦事,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為此,應當對待選項目進行周密的經濟技術論證,確保投資能夠按期收回,使投入的資金能夠進入良性循環。要對建設項目的生態影響和各種不利因素作出科學評估,嚴格按建設程序辦事,以規避投資風險。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擴大海外投資,應把握以下投資重點:
一是國內短缺的能源資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氣、鐵礦、鋁礦、銅礦、鉀礦等。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對這些能源資源的市場需求和進口量不斷增加,對大豆進口量迅速攀升,應圍繞這些短缺產品,到海外投資,爭取建立海外穩定的供給基地。一般來說,通過股市購買比較成熟的資源類企業股權,可能比直接購買礦藏更有利一些,因為它不需要為開發礦藏而進行相關基礎設施投資。
二是鼓勵企業開展國際并購。選擇擁有較好的科技資源和營銷網絡的國外企業進行并購,以提高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經營能力,是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一條捷徑。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使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經營困難,為我國企業開展國際并購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金融機構應當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并購。
三是鼓勵企業到海外發展加工貿易。目前,我國機電、輕紡、冶金等行業的企業已經具備了到海外發展加工貿易的能力。鼓勵一部分企業到海外發展加工貿易,可帶動零部件、原材料出口。在目前出口增長受阻的情況下,通過發展加工貿易,可創造出口需求。也就是說,通過資本輸出帶動商品和勞務輸出。發達國家做這件事很多年,從中受益良多。新興工業化國家通過在我國發展加工貿易,解決了國內市場狹小的問題。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
四是鼓勵企業到海外承攬建設工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我國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到海外承攬更多的鐵路、公路、港口、房屋建設工程,可帶動建筑材料、工程機械和勞務出口。應通過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發揮我國企業的優勢,拓展國外建筑市場。
五是鼓勵企業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為利用國外科技力量,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應鼓勵企業到國外去設立科研機構。例如華為公司,把互聯網方面的研究機構設在美國,把數學方面的研究機構設在俄羅斯,把軟件方面的研發機構設在印度,做到了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這樣做,比請外國科技人才到中國來更為簡便,值得學習借鑒。
如何提高海外投資的成功率
到海外投資,與在國內投資相比,不確定性因素較多,風險較大。為了規避風險,不僅要采取正確的戰略,更應講究戰術。總結近些年一些企業的經驗教訓,如下一些方面應予重視。充分占有投資項目的相關信息。要對潛在投資項目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包括對項目的投資收益和風險進行縝密科學的分析,對投資對象國的法律、文化、風俗充分了解,在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慎重進行投資決策。借助我國駐外機構和當地咨詢公司的幫助。我國駐外使領館具有幫助國內企業走出去的責任和義務,有志于到海外投資的企業,首先應聽取我國駐外機構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應當聘請熟悉當地法律和投資業務的權威咨詢機構作為參謀。在這方面舍得花些小的投入,可能會帶來大得多的收益,而且會減少失誤和損失。
盡可能采取多元化的股權投資。要根據實際情況,避免單打獨斗。自己一家單獨投資,決策上會更方便,但一般抗風險的能力較弱。如能尋找幾個不同國家的合作伙伴,特別是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往往能增強投資項目的安全性。這方面已有不少經驗教訓。發揮行業協會在投資中協調功能。為了避免國內企業在海外投資中自相競爭,應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在這方面,我們應當向日本企業和日本的行業協會學習。日本企業很少出現在國外投資中自相競爭的現象,主要是行業協會發揮了重要的協調作用。
同步推進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
擴大海外投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將轉移到國外,主要是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去。而我國農村仍有大量富余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總量仍有2.6億人,占全社會勞動力總量的36%。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只能種不足7畝地。農業勞動生產率不足全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的三分之一,是當前城鄉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根據農業部的測算,在北方單季農業地區,一個農民種100畝—120畝地;在雙季農業地區,一個農民種50畝—60畝地,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趕上全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農民的收入才能趕上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農民才能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因此,重新聚焦農村改革,通過推進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使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使他們的家屬轉移到城市,才能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因此,在鼓勵海外投資時,應盡可能避免大量就業機會流失到海外,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盡快向非農產業轉移。這是從全局角度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從國外經驗看,凡是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都是在基本消除了城鄉收入差距之后才實現的。如果我們有6億多農村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仍然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要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是不可能的。所以,擴大海外投資必須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