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外資并購的爭論,似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去年的“凱雷收購徐工案”以及今年的“娃哈哈事件”,又讓一些擔憂、反對外資并購的聲音逐漸響起。關于外資并購的話題再度成為討論的熱點,只不過,此次討論的主題,已換成外資并購是否會對中國市場形成壟斷,威脅到民族自主品牌的生存,威脅到國家的經濟安全。
近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的《反壟斷法》草案增加新規定,擬對外資并購進行國家安全審查。而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日前也指出,應對外資過度追逐國內資產保持警惕。種種跡象表明,新時期下,我國對外資并購的態度正在發生轉變。
外資并購升級
2005年以前,由于市場開放程度有限,外資并購主要還是集中在日用消費品以及零售等行業,比如啤酒、化妝品、大型超市等。但隨著外資在這些領域站穩腳跟,以及中國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近年來,跨國公司已開始大舉進軍我國大型制造業,并購重點直奔我國工程機械業、電器業等領域的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凱雷收購徐工案”。
事實上,外資的這種轉向在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的數據中也可以得到證明。工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外國投資者購買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股份在制造業最多,為1.1萬戶,占外國投資者購買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股份實有戶數的72.8%,注冊資本378.2億美元,占外國投資者購買中方股份注冊資本的78.3%,2005年、2004年則分別為6185戶和3100戶,注冊資本分別為204.4億美元和143億美元,顯然外資對制造業的興趣正越來越濃。
數據還顯示,在外國投資者購買內資企業股份方面,2006年也集中在制造業,為895戶,占外國投資者購買內資企業股份實有戶數的49.7%,注冊資本45.6億美元,占購買內資企業股份注冊資本的24.2%,而2005年、2004年外商購買內資企業股份戶數分別為532戶、310戶,注冊資本分別只有23.9億美元和15.76億美元。
外資并購利弊之辯
對于外資并購這種轉向的利弊,市場分歧較大。一方觀點認為,外資大量并購我國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龍頭企業,而且謀求控股地位,終將消滅和控制我國民族品牌,我國可能喪失產業創新發展的能力,甚至會失去經濟自主權。而事實上,在收購中也確實出現過一些以吞噬品牌、轉移利潤為最終目的的惡意并購,比如1999年南孚電池被外資收購一事,結果就很令國人氣憤。
另一方則認為,外資并購是市場化行為,并沒有違反中國本土的法律,并購可以促使行業的產業升級。民族品牌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力,企業是否具有自主創新能力,不是取決于有無外資的擠壓,相反,控制權市場的爭奪是企業保持創新動力的最重要因素。
不過,雖然存在分歧,大部分人士還是相信外資并購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對于內地企業而言,并購確實給企業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外資則在并購中獲得了分享中國龐大市場的機會。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就認為,外資并購為我國承接產業轉移和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帶來了新機遇,有利于我國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盤活資產存量。從全球來說,通過并購的形式實現投資,份額占到80%以上,但是中國在這方面剛剛起步,外國企業對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總量還很小,2006年合同金額僅47億美元,只占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2.5%,在裝備制造業領域中只占1.7%。因此,他指出,外資并購在中國還有很好的發展前途,目前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加以規范。
事實上,雖然全球有80%的投資是以并購形式進行投資的,但諸如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于跨國并購也充滿警惕心理,中海油并購美國石油公司就遭到美國國內的強烈反對,認為可能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而最終被終止,美國設立的外資并購審查機構—————外國投資委員會就是美國政府下屬的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機構,美國外投委在去年出臺了一系列的新舉措來對付外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
向規范化發展
正是由于外資并購的雙重性質,在外資并購相繼轉向事關產業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的行業時,規范化才顯得越來越重要。北京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就指出,近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的《反壟斷法》草案增加對外資并購進行國家安全審查一事表明,國家已經準備在立法層面對此加以約束,希望能夠更加規范外資的并購行為,保證我國經濟安全不受威脅。
此外,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近日也表示,應對外資過度追逐國內資產保持警惕,尤其要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管。她認為,短期投機性資本的異常流動有可能是構成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外資大量流入導致的資產價格快速上漲不具有可持續性,資產價格的下跌往往和資本外逃、本幣貶值相關聯,因此對外資過度追逐國內資產應保持警惕,各國應研究加強對對沖基金跨國投資活動監管的方法。
分析人士認為,吳曉靈的講話是建立在中國資產價格迅速膨脹基礎上的,表明中國政府對近年來外資大量在中國展開并購活動表示了擔憂,因為外資過度追逐國內資產導致國內資產價格迅速上漲,比如在A股全流通后,出現了諸多外資收購A股上市公司股權導致股價暴漲的事情,但這種上漲是不可持續的,股價終究是要向價值回歸的,而泡沫的形成最終將影響國家經濟安全。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