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中國制造”因為產品質量與安全問題,在全球市場上受到前所未有的指責。不論中國是否認為這是對中國商品的妖魔化,中國商品未來都要面對更為嚴峻的國際市場環境。
中國制造業的“麻煩”不僅來自國際市場,國內市場及政策上的一系列調整,也使得中國制造業面臨新的挑戰。據報道,一位在珠三角地區從事紡織服裝生產的港商表示,他近年來被迫吃下了“八個饅頭”,分別是:民工荒、電荒、最低工資上調、貿易摩擦引起的配額設限、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內地物價上漲,以及最新的出口退稅政策下調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
“八個饅頭”顯示了一種巨大的變化正在發生,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市場和政策環境已全面改變。一方面,我們當然需要為“中國制造”討一個公道;另一方面,中國的制造企業未來將何去何從?這一問題已經極為現實地擺在企業面前。
筆者認為,答案其實也很簡單,主要的調整有兩個方向:一是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比如轉到中國中西部地區或者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二是實現產業升級,提升產品的質量、檔次、技術含量以及自有品牌,進而提高產品的價格,提高“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第一種選擇,走的依然是低成本的路子。目前,在珠三角地區已經有一些低端制造的企業開始將工廠遷往華南地區成本更低的地區,也有一些外資廠商打算將工廠遷至成本更低的越南等國。以紡織業為例,明年越南將取消配額限制,越南工人的工資不會超過中國內地的二分之一,這都會有一定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外資對向中國西部轉移生產能力興趣不大,原因是物流成本太高、產業配套條件不好,客戶大多不愿意在西部設立辦事處。
第二種路子,對在中國境內的制造業來說可能更為重要,因為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路徑。廉價的中國制造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的重要方式,廉價的中國產品多年來源源不斷地流向全世界的市場,流入全球各國各地區普通消費者的生活之中,讓他們通過全球化享受到了更低的價格。但在這條全球化的價值鏈中,中國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現在,“中國制造”面臨的問題將逼迫企業做出艱難的調整,并努力改變在價值鏈上的低端位置。
然而,產業升級的結果之一,是中國制造的商品漲價。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今年1~5月,中國出口汽車、鋼材、電視機的出口價格大幅上升,分別達到31.1%、18.7%和96.4%;成品油、棉紗線、塑料制品等產品的價格均有所增加。從今年中國出口大幅增加勢頭看,國際市場并未立刻對中國產品漲價有激烈反應。另外,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產業配套環境、熟練勞動力、物流條件等,形成了“中國制造”的綜合競爭優勢,這在短期內還難以改變。
因此,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要靠技術提升、產品創新、管理升級,其結果是在全球價值鏈上提高中國制造所處的地位。筆者注意到,在傳統的“中國制造”領域中,一些有實力的外資已經在進行產業升級的努力。如從事紡織服裝生產的廣東溢達公司,投資1.5億美元的梭織染整新廠已于2006年10月投產。新廠從國外引進了全球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同時還能兼顧節能環保,比傳統類工廠節水42%、節能6%。
另外,投資技術、增加研發,在許多中國本土制造企業中也開始越來越普遍。經合組織的調查還發現,自1995年以來,中國整體的研發支出以每年19%的驚人速度增長,2005年達到30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六;而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則每兩年增加一倍。
要擺脫低端制造和廉價低利潤的處境,中國制造業只有產業升級一條路。中國有著較好的制造業配套環境,中國制造企業產業升級的沖動正在增強,也不缺乏廉價的技術創新人才。只要加以政策引導,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前景很樂觀。在技術、資本門檻較高的制造業領域,中國制造將會展現出另外一種風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