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歐洲一些人士交談時,他們經常流露出對中國巨大市場的羨慕與欣賞,說這是實現規模經濟的最佳場所。他們對規模經濟蘊藏的巨大商機,表現出了異常的關注。
經濟學認為,經濟的規模是促使產品和服務成本下降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在宏觀還是微觀層面都十分靈驗。不過,在現有的世界經濟秩序下,在一個狹小的市場上實現規模經濟成為一個難題。因為這需要打破既有的秩序,需要投資的規模、組織的規模和市場的規模作為支持。對于風險頗大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例如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開發。世界上許多汽車生產廠商,都已歷時多年開發出了各種新能源發動機技術,雖說沒有革命性的突破,但有些證明已經具有許多優勢,特別是在環保節能方面。然而,許多新能源汽車卻因采用了新技術而面臨技術和市場風險。由于初始銷量低、產量低,新能源汽車不得不應對成本昂貴問題,無法很快被競爭分割而成的市場普遍接受,普及推廣起來難,消費者認知度也低,這就致使許多新能源汽車叫好不叫座。同樣,風能發電、太陽能光伏電池等新技術新產品以及某些新的服務模式的推廣,最初也都會面臨類似的尷尬。
但是,如果一個市場本身規模巨大,或通過一定的組織管理和營銷來整合成一個巨大的市場,那么,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就會跨越市場的狹小門檻,盡顯其技術優勢和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如此,新技術的推廣與普及也就不再是難題了。
在這方面,發達國家的經濟管理層甚至政治家們一直都在絞盡腦汁,設法實現規模經濟的效益。從宏觀經濟角度看,歐盟的單一市場,以及目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區域經濟合作就是活生生的例證。從微觀經濟角度看,例證就更多了,除了某些瞄準特定客戶的高檔奢侈品以外,幾乎每個新產品的開發者都希望盡快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在利用規模經濟杠桿推廣新技術的過程中,不惜動用國家力量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大型客機的研發生產、核電與高速火車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先以國家為主要客戶,運用國家優惠政策的支持,之后才被廣大客戶所認識,繼而走向國際市場。
近年來,世界500強中有許多將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顯然不乏此類考量。以前,這些企業的市場目標一般只是先瞄準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一小部分客戶,經過多年試產后才投入大規模的量產。而如今,在設計之初,他們就認識到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上規模經濟的作用和意義。這就是為何一些在發達國家難以推廣和運用的新技術反而可以在中國大顯身手的原因。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