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專家日前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07-2008)”上表示,為防止經濟由偏熱轉向過熱,明年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應改變“貨幣政策為主、財政政策為輔”的調控模式,應強化不同宏觀經濟政策的組合管理,在緩和外部不平衡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內部經濟結構,縮小實際GDP與潛在GDP的缺口。
調控政策要發揮協同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提交論壇的報告認為,在金融深化與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以往貨幣政策為主、財政政策為輔的調控效應難以緩解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要走出資產收益虛高與人民幣升值的不良循環,還需側重政策間的組合效應。通過強化管理,使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有助于緩解經濟走向過熱,延緩本輪經濟周期的繁榮。
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上,專家認為,應克服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失靈,通過特別國債的發行、各種進出口關稅和補貼的調整等手段為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實施擴大空間。
在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沖突中,專家認為,本幣對內過度貶值的福利成本顯然高于人民幣對外升值的成本,央行需適度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從而有利于突破貨幣政策的兩難選擇。
重視財富效應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財富結構的快速調整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將產生愈加重要的影響。在有序推動國民財富結構進一步調整的進程中,政府通過各種方法來隔斷金融資產與不動產的價格自我強化機制,緩和財富效應對經濟的負面沖擊成為下一步調控政策的重要目標。
他認為,目前財富結構的快速調整改變了貨幣循環的方式和利率政策的效率及傳遞機制。政府部門須據此適當調整貨幣政策的操作模式。
在規范投資行為模式上、政府應進一步推進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積極推動股票市場的再融資與擴容,增加收益率適中的新金融資產,提高金融產品的多元化,以減少財富結構調整中供給短缺帶來的資產泡沫問題。而在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上,嚴控土地價格的暴漲與相應的投機行為,嚴格股權質押、房產抵押以及其他房地產與金融資產相互轉化、相互估價,加速形成資產價格自我強化的機制,對于緩解目前樓市價格虛高問題將產生釜底抽薪的功效。
要素價格機制改革是關鍵
人民大學的報告還認為,相對價格調整是目前中國經濟結構轉化的核心杠桿,有步驟地進行要素價格改革和本幣升值是中期調控的必然選擇。因此,需要對不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次序、力度以及規模進行近期統籌安排。同時,根據貨幣政策以及世界形勢的需要加大匯率調整的力度,這樣才能較好地減輕價格調整對經濟的沖擊。
在價格體制改革上,能源價格改革與資源稅收體系改革可以適度先行。研究表明,能源價格的調整在目前技術深化和利潤空間較大的環境中,對于整體價格和經濟的影響并不大,以“行政調控與市場引導”并行的模式可以有效緩解能源緊張的困境。此外還需關注到匯率調整對價格的影響。在人民幣升值上,本幣升值不僅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替代關系,也與關稅以及各種補貼存在著替代關系。人民幣應當在實際匯率緩慢升值的前提下,以關稅以及各種補貼的調整為輔助,進行名義匯率的調控。在短期內貿易政策調控與貨幣政策調控都不宜過猛。
此外,報告還建議,鑒于工資上漲對未來結構性物價上漲之間的特殊聯系,勞動工資的形成機制在短期內也不宜全面展開。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