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功課就是進行全球范圍內的專利布局。”不久前,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一重工)總工程師易小剛登上2015中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論壇,分享了三一重工“走出去”的知識產權經驗,“如三一重工的緩沖油缸技術,我們圍繞產品的核心發明專利,在歐美等7個國家和地區提交了21件國際專利申請,為相關產品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
2014年,三一重工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其挖掘機等核心產品已連續4年領跑國內市場。這其中,離不開以易小剛為負責人的三一重工知識產權工作部門的鼎力支撐。“制定并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是三一重工成功的重要策略之一,也已經融入企業的整體經營戰略。”易小剛說。這位入選了第二批全國知識產權領軍人才的工程機械裝備技術專家,領導團隊為三一重工的創新發展構筑了一面牢固的知識產權之盾。
搭建體系 引領企業創新
2012年新春伊始,三一重工上演了一出“龍”吞“象”的故事:其控股的德國子公司斥資3.24億歐元收購了聞名工程機械領域的“德國大象”普茨邁斯特90%的股權,為其海外市場份額拓展帶來新機遇。“完成這次典型的‘徒弟’對‘師傅’的超越,三一重工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靠的就是自主研發和知識產權的實力。”易小剛表示。
作為工程機械裝備領域的一家民營企業,三一重工自成立伊始就十分注重知識產權工作。“三一重工從一開始就不是采用跟隨戰略,而是要實施創新戰略,創新只有通過提交專利申請等方式才能獲得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易小剛說,為此,他領導三一重工創建了由知識產權委員會、知識產權部、事業部研究院組成的三級管理體系,并擔任了知識產權委員會主任。
由易小剛領銜制定的三一重工專利激勵政策規定,嚴格保障了三一重工專利的數量、質量和員工提交專利申請的積極性。在這樣的政策推動下,截至目前,三一重工已提交專利申請8600余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超過3500件;專利授權量達5900件,其中發明專利1200余件,位居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位。在易小剛看來,知識產權的科學管理,不僅在內部鼓勵了創新精神,在外部也有利于保持競爭優勢,從而使產品、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企業建設“百年老店”的決心。
鑄盾工程 維護合法權益
“作為機械工程領軍企業,三一重工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研制針對海外市場銷售的產品時,通常設計初期就會考慮到規避專利侵權的風險。”易小剛表示,三一重工迄今已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了超過400件國際專利申請,其能夠在全球混凝土機械領域長期保持5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大量高精尖的專利便是基礎保障。
實際上,自2005年開始,為維護自主知識產權的合法權益,保護創新成果,易小剛領導三一重工集團采取了多項措施開展維權的“鑄盾工程”,累計組織處理知識產權糾紛100多起,結案案件無一敗訴,特別是有效應對美國“337調查”等涉外案件,更是為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應對國外知識產權訴訟提供了成功范例。
“知識產權既是保護創新的手段,也是促進創新的重要機制。”易小剛說,在當前我國重點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企業“走出去”戰略的背景下,三一重工將繼續努力提升其國內外專利申請的數量和質量,以自主創新為矛、以知識產權為盾,在國內外市場創造更大的輝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