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從屈辱中鍛造出來的
——中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品牌打拼“心靈史”
安徽叉車集團公司(簡稱安徽合力)的員工至今還記得1986年發生的“滬港退車”事件,那是企業發展史上的切膚之痛———
當年,在外資叉車品牌占領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背景下,安徽合力利用引進技術制造了一批叉車,其中12臺外銷。這是第一批出口的產品,合力人躊躇滿志。然而,這批承載著合力人希望與心血的產品卻遭到退貨———被無情地“扔”在了上海港。
“沒有牌子的叉車誰會買?質量再好也沒人認。”一語點醒夢中人。
合力人深切地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由此,合力發憤要做大做強自己的品牌。
“滬港退車”事件20多年之后,合力的品牌不僅打入了國際市場,而且成為中國叉車行業抗衡國際知名品牌的支柱品牌。現在,“合力”商標已經在55個國家注冊,分別在美國、英國、德國、荷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72家代理商,產品出口127個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工程機械制造行業中,許多企業都有著與合力相類似的品牌打拼史。一位業內人士描述說:“品牌是從屈辱中鍛造出來的。”———這句話,基本概括了中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打造自主品牌的心路歷程。
挖掘機被稱為“工程機械之王”,柳工集團為了將其主導產品挖掘機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可謂忍辱負重———“挖掘機是工程機械中技術含量較高,制造難度較大的產品,你們中國人是難以創造出自己品牌的。”這是柳工集團總經理曾光安在與卡特比勒總裁談判時,外方下的結論。這句話一直憋在曾光安的心里。
當時,在中國本土市場上,中國品牌的挖掘機只占市場份額的5%,95%的份額都為進口品牌占據。為了打開市場,柳工只能忍一時之辱,在自己品牌挖掘機的機身打上韓國大宇的品牌標識,讓用戶使用。等用戶滿意后,才告知是柳工品牌的挖掘機。
“帶有漢字的挖掘機無法得到國內市場的認可,品牌的價值就顯現出它的力量。”柳工集團副總經理黃祥全說。
經過自主創新和體制改革,今天的柳工已經在強手如林的中國市場上崛起,而且已經出口到發達國家。從2001年的56臺產銷量到2007年的2115臺,柳工挖掘機做強了自己的品牌,與此同時也為中國民族工程機械品牌樹立了信心。
在采訪中,記者能夠感受到中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開創者和領導者身上那種不服輸的企業精神,這種堅韌不拔的企業精神為中國工程機械品牌做大做強提供了動力。對于不服輸,他們說了很多。以下的這些“語錄”就是這種不服輸精神的生動寫照,也是他們在品牌打拼中的“心靈史”:
———“我們并不害怕競爭,我曾經跟卡特公司的老總說過,我有我自己的企業發展戰略,把中國的企業做成世界級的企業就是我的戰略。”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說。
———“我堅信中國是有能力制造出民族品牌挖掘機的,我有信心。”柳工集團副總經理黃祥全說。
———“我們的付出比國外同行多得多,我們一定能夠做得比外國人好,牌子比他們要響。”三一集團執行副總裁易小剛說。
———“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是在政策上沒有保護傘、完全靠市場、靠競爭發展起來的,因此,企業品牌是至關重要的。”中聯重科集團董事長詹純新說。
……
正是這種不服輸的精神,使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創造出了一批令國人為之自豪的民族自主品牌。
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協會統計,2005年,徐工、柳工、三一、安徽合力、山推股份公司等品牌已進入當年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之列。其中,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混凝土泵車以優異的性能在國際市場占有重要席位;山河智能以獨創外形設計,贏得世界三大工業設計獎之一的美國“IDSA國際設計優秀獎”。
“品牌是市場競爭的法寶,是社會人心的導向。”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艾豐指出,工程機械行業的自主創新與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是聯動的,自主創新一定要提升到自主知識產權的層面上來。
今天,中國的工程機械制造品牌開始遠播世界,那些曾經讓曾光安們憋氣的話已經消失了。一些國際同行業巨頭感到,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了與世界知名品牌競爭的實力。
讓自主創新擎起“中國制造”的大旗
近幾年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中令國人自豪的民族自主品牌不斷涌現,徐工、柳工、廈工、三一、安徽合力等品牌紛紛進入中國最具價值品牌之列;2007年更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黃金年”,其主營業務銷售額為2223億元,比2006年增長近40%;行業利潤從2006年的118.2億元,猛增至174.7億元;產品出口額也從1998年的2.24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87億美元,10年間翻了38倍———
無疑,這是工程機械行業堅持自主創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因而,深刻總結他們的改革發展經驗,認真探討他們的自主創新秘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本報從今天開始刊發的這組報道,其意旨正在于此。
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成為國內機械工業最活躍的行業之一,也使得我國步入了工程機械生產大國行列。據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獲悉,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國際工程機械“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國內市場呈現出國際化的鮮明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倘若各個企業不能自覺適應行業發展競爭的國際新形勢、新變化,不能加大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力度,不能提高原創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也就不能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不可能做大做強民族品牌,最終也無法徹底擺脫產品同質化、低水平價格戰等惡性競爭的尷尬狀況。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內涵。因此,必須把改革創新的精神、自主創新的精神,貫注到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去。要瞄準國際市場需求,著眼于核心技術產品的研發和掌握,增強企業國際競爭能力。
毫無疑問,工程機械行業要獲得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那些不適應科學發展和自主創新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那些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自主創新的突出問題。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企業和行業改革發展的各個方面。要切實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力度,著力研發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尤其是要盡快突破過去那種“重主機輕零部件”的發展瓶頸。
自主創新是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發動機,而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則是行業發展的助推器。只有繼續堅持并實踐這樣的企業改革發展思路,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也只有這樣,“中國制造”的獵獵大旗才能巍然矗立在世界的東方。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