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協會秘書長俞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工程機械行業連續多年高速增長的形勢下,著眼于行業的長遠發展,“國際化”與“可持續”應該成為工程機械企業的主打方向。
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
記者:現在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比較順利,是否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俞琚:全世界生產工程機械的國家并不多,主要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中國、韓國。包括18大類300多小類4000多種規格型號產品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工程機械行業快速發展壯大。中國已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生產大國。
但我認為,行業要壯大,必須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水平,提高核心競爭力,產品向高水平、機電液一體化和智能化等方向發展。在工程機械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本土配套關鍵零部件發展與主機生產技術水平提高不同步,嚴重制約了整機水平的提升。現在不得不依靠國外進口商,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正在顯現出來。
像日本小松、美國卡特彼勒等世界級工程機械企業,都是自己生產發動機、液壓元器件、控制元器件等基礎零部件。去年5月份,美國卡特彼勒就專門在江蘇無錫成立了機械部件有限公司。本來卡特只是在無錫建立一個液壓元件生產廠,但后來又把它升格成為卡特在整個亞太地區的配套中心。我想這是卡特的一種戰略性布局,而且是走在了其他同類跨國公司的前面。所以我認為,提高國內基礎零部件的生產制造水平,已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發展的關鍵因素。
合并重組是出路
記者:您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并購現象?
俞琚: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形成了一些以區域劃分的產業基地,比如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為代表的湖南工程機械;以徐工、常林、鎮江沃得為代表的江蘇基地;以廣西柳工、玉柴、柳建為代表的廣西工程機械;以合力叉車、星馬、江淮為代表的安徽工程機械;以山推、山工為代表的山東工程機械基地等。我認為,區域基地內的企業組合往往是成就區域品牌的重要基礎。
在工程機械產品品種上,我認為,重組合并主要是產品互補和同類產品合并同類項兩種方式。比如以起重機械為主導產品的企業與土方機械為主業的企業組合,或生產起重機的企業與相關生產領域企業的合并重組。另外,生產企業與銷售企業、生產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前一種重組能擴大產品鏈條的寬度,而后一種則延長了生產線的長度。
國際化步伐仍需加快
記者: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出口形勢如何?
俞琚:這兩年來,由于我國的工程機械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質量可靠,受到了許多國外代理商的青睞。同時,中國許多企業家也深知出口業務不易發生拖欠資金現象,并且回款周期短,產品售價比國內還略高一些。另外,產品大部分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沒有遇到反傾銷或非關稅壁壘以外的障礙。
但不能不看到,盡管我們的產品現在已經出口到了197個國家和地區,創匯額度也超過80億美元,但產品的銷售地基本都是拉美、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國家,與日本企業生產的各類工程機械每年出口量為全國總產量的60%、韓國為70%、美國和德國差不多為50%相比,我們的差距顯而易見。
記者:妨礙目前工程機械企業進一步擴大出口的癥結在哪里?
俞琚:由于我國眾多的生產廠家至今沒有掌握當今世界工程機械制造領域里最先進的核心技術,如挖掘機等設備里必不可少的大流量泵、閥、缸、變速箱、過橋等產品的精密制造技術和熱處理技術,使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二、三流產品的地位,價格僅為世界一流產品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同時,國際大牌公司出于各種利益考慮,很少在我國開展OEM加工業務,使我國企業沒有機會接觸國際名牌產品零部件的生產過程。
其實,根據我們的測算,一旦某個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人民幣,只要留出5%,也就是15億元的資金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開發,就一定會有起色。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