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研究員譽為“今年最好的宏觀經濟報告”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08年中期)全球滯漲威脅下的中國宏觀經濟》,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東海證券和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推出。
為此,總報告的執筆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副所長劉元春教授代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對主題報告進行了闡述。
“經濟大幅放緩與通貨膨脹抬頭可能成為2008年宏觀經濟的總體特征。”劉元春這樣表示,并建議“宏觀經濟政策應當在短期分層次做出不同的調整”。
年度形勢不容樂觀
“我們報告的主題是《全球滯脹下的中國宏觀經濟》,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是希望在撲朔迷離的世界經濟和中國宏觀經濟權衡中找到一個結果,把趨勢和規律總結出來。”劉元春表示。
報告基本上遵循兩種線索,第一種是:全球整個經濟調整的趨向是什么?這種趨向對中國宏觀經濟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第二種線索是:在全球經濟以及本國經濟政策的這種相互作用下,中國宏觀經濟是不是已經面臨一種周期性的調整,進入到它的下行區間?相應的政策應該做出什么樣的反映?
“我們對總體形勢有一個最基本的判斷,認為2008年在外部環境惡化和國內經濟調整的雙重壓力下,中國宏觀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明顯的回落,宏觀經濟開始進入本輪經濟周期的下行區間。實際GDP向潛在GDP的快速回歸大幅緩解了實體層面的過熱壓力,但是由于各種原材料價格和農產品價格的快速提升,中國面臨的結構性價格上漲依然嚴峻。經濟大幅放緩與通貨膨脹抬頭可能成為2008年宏觀經濟的總體特征。”劉元春說。
匯率傳遞與國內通貨膨脹
報告進行了一系列的計量研究,發現匯率對于延緩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在短期和中期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反而可能成為在國際資本流動調整的時期成為加劇通貨膨脹的因素。
劉元春指出:隨著中國進口額占GDP比例的不斷上升,在除了日本以外的中國主要進口國和地區的PPI和CPI較大幅度上升的條件下,中國進口品物價水平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指數的上升幅度要明顯大于工業品進口價格指數的上升幅度。而CPI/PPI指標顯示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物價上漲具有成本推動型特征,因而,國外本輪的價格上漲具有一定的剛性。
由于中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匯率升值幅度明顯低于美國和歐元區的物價上漲幅度,匯率升值難以抵消進口品到岸價格(以外幣計價)水平的上升。在匯率調整不足以替代產品市場的價格調整時,即在匯率傳遞的效應小于國外的價格傳遞效應時,中國就存在進口通貨膨脹的風險。計量結果表明,2001年1月至2008年3月期間,國外價格的傳遞效應很高,總體上短期價格傳遞效應達到0.75,長期達到0.74;但由于價格管制、加工貿易方式和CPI編制方法等原因,進口品價格傳遞到國內CPI的效應較低,匯率升值1%,進口價格指數只能夠下降0.18%。
分類數據的計量表明,人民幣升值能夠有效減低工業品進口價格指數,但對初級產品和原材料價格進口指數的下降影響程度相對要低。因此,總體上,人民幣升值對有效降低國內CPI的作用有限。在當前態勢下,我們不能夠期望通過人民幣升值來降低國內的通貨膨脹,而應更重視增加初級產品的供給來降低國內的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脹下的建議
依據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劉元春認為,最基本的預測是2008年全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10.4%,比2007年下降1.5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會同時出現增加速度同步放緩的趨勢。
固定投資的增長幅度是25.1%,但是實際增長幅度是18%左右。社會銷售零售總額增長幅度上半年比較高,但下半年出現大幅回落。出口也出現回落,增長速度是19.5%,這些年首次跌破了20%,進口出現大幅增長。貨幣基本上與上半年持平,通貨膨脹我們認為在上半年基本在8.09左右,全年是在7.1。
劉元春指出,短期性的因素使世界經濟陷入兩難困境,經濟放緩、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以及失業增長進一步加劇,滯脹威脅進一步逼近。結果首先造成貨幣政策的兩難,在目前面臨的通脹抬頭和經濟放緩的時候,如果任何一個國家單獨地進行貨幣政策的調整,將過度承受貨幣調整帶來的危機;此外,經濟放緩和通脹本身對傳統的宏觀經濟政策提出挑戰。
因此,報告提出政策建議:首先是必須充分認識到本次世界經濟放緩、通貨膨脹抬頭并不是單純次貸危機與大宗商品上漲帶來的短期產物,它在本質上是世界經濟周期性調整的表現,為此,我國必將在中期范圍內對政策進行補充安排。
對這個問題,劉元春認為,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中國宏觀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周期性的偶合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另外必須具體的是,外需的調整速度應該放緩,重視國際資本的短期流動的沖擊。
發揮中國在國際貨幣和國際金融體系重要地位的作用,積極通過雙邊和多變體系進行匯率協調和資本監管協調,要求美國等中心國家承擔必要的或者是首要的國際貨幣和國際資本協調義務。
其次,基于產出缺口快速逆轉,三大產業和三大需求同步出現增速下降、宏觀經濟調整順周期效應十分明顯以及結構性價格上漲沒有明顯惡化等原因,2008年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在總體上應該對雙緊政策進行調整,以防止中國經濟重新步入以往短期小幅回落引領中期加速性衰退的順周期調整模式。
基于這種規律來看,總是第一年經濟放緩1到2個百分點,但是第二、第三年可能加速性的放緩。
劉元春指出,第一個要防止增長模式轉型過程中急于求成的冒進心態,充分認識目前不平衡發展戰略以及外需適度下調的階段性意義,避免外需大幅回落過程中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在保證外需一定增長速度的前提下,適度調整出口和進口的結構,需要重新審視2007年以來的各種貿易調整的力度,適當回調產業進出口率和關稅。
第二在貨幣政策上,在國際游資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繼續堅持以數量性格局調整為主的政策,價格性工具的啟用應當根據國際利率的變動以及世界匯率結構性調整的狀況進行相機決策。積極地與國際貨幣和國際金融協調,應當是中國貨幣當局的核心任務之一。消費升級和消費加速在目前是一個偽命題,財政政策應當采取中性定位,改善制度規模。
第三,對于價格來講,中國結構性價格具有的國際輸入性特征超越了傳統的供給推動和需求拉動分析框架。傳統的價格制定模式不僅無法在短期解除通貨膨脹的威脅,反而會抑制再生價格管制中妨礙合理的相對價格釋放及其經濟結構的轉化。中國價格制定必須要有國際視野,在加大國際協調,進行必要國家商品價格形成機制干預的基礎上,展開國內結構性價格上漲的治理。
劉元春認為,首先要認識到食品價格上漲的特性,特別是在緊平衡條件下的超調特性,應當視為短期的現象。對于本幣升值,要進行十分慎重的權衡,特別是在觸動這種短期和中期的沖突上必須進行審視。
中國名義匯率的調整取決于國際利率和匯率的結構調整,通貨膨脹因素不宜成為匯率因素的目標函數。貨幣政策的緊縮只能定位在預期引導的作用上,不宜進行持續的緊縮。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