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已經實施的7大類重大工程包和不久前推出的“軌道交通”、“現代物流”兩個工程包之后,7月30日國家發改委再次發布了“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兩個重大工程包。由于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因此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便尤其引人關注。專家指出,相關工程包的實施將使一批制造業關鍵領域率先完成升級,然后輻射到更多行業,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實體經濟整體實力。
六大領域齊發力
從步履蹣跚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到薄利多銷的廣東加工代工企業,“制造業大而不強”似乎一直是盤踞在中國經濟上空的烏云。
以一款售價650美元的iPhone手機為例,如果除去閃存、屏幕、中央處理器、藍牙等產自歐美韓日的重要部件,那么整機組裝成本僅為15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僅僅能分到售價的2.3%。另一個例子則是機器人,我國的機器人銷量位居全球之首,但其中零件卻有七成以上來自外國。
如何才能扭轉這一局面?政策顯然已經出手。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推出的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大工程包,主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將加快推進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等6個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產業化項目。
該負責人透露,有關部門將按照部署,力爭用較短時間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建立一批具有持續創新發展能力的產業聯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打造一批中國制造的知名品牌,創建一批國際公認的中國標準,加快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
政策布局有講究
對于為何選擇軌道交通裝備等6大領域作為突破口,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蔡榮華解釋,決策者在尋找政策發力點時所遵循的標準主要是:市場潛力大、與相關行業關聯程度高、對整個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強、自身有一定產業基礎等。
例如,中國用7%的耕地養活全球20%的人口,農業生產壓力較大,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證糧食的安全,農業就必須走農業機械化的道路,而要實現農業機械化,則要有現代的農業機械作為支撐。再如,我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進出口的貨物90%都是靠船舶來運輸,同時新勘探的一些資源,相當一部分在海洋,因此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裝備工業便顯得尤其重要。
“在過去,我們推動制造業升級,但往往市場需求卻并未跟上,于是造成了升級后反而不如升級前盈利多。如今,市場需求也在升級,所以此時推出工程包相對而言會得到更多的市場支撐。”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在分析政策出臺時對本報記者說。
在具體實施層面,相關人士表示,將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和帶動更多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參與工程建設,積極探索政府資金與信貸、債券、基金、保險等相結合的多種融資組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還將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風險補償機制等,支持創新產品推廣應用。
增強經濟“免疫力”
集中突破,以點帶面。制造業即將迎來的“升級潮”,對中國經濟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呢?專家普遍認為,擺脫傳統制造業的低附加值處境,向“微笑曲線”的研發和服務這兩端延伸,意味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提高制造業周邊服務業的比重,這就將進一步改善中國經濟結構,增強中國經濟應對風險時的“免疫力”。
前途光明,道路卻并不平坦。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徐洪才看來,實現中國制造業目標的挑戰首先是人才方面的挑戰。他認為,很多人才沒有有效結合起來,沒有創造一個有利于人才充分發揮自主創新能力的體制機制和環境,所以才要鼓勵創新創業。
“制造業‘大而不強’,很大程度上是微觀經濟的問題。一方面,很多制造業企業癡迷于政府訂單;另一方面,許多行業的發展過于依賴投資而非消費。”曹建海說,僅僅從事高端制造領域不等于就擁有了競爭力,還要看其滿足市場需求的程度,而此次工程包的發布無疑為制造業更快更好升級指明了路徑。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已經成果初現: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比重回落0.3個百分點,與此“冰火兩重天”的是,智能電視、城市軌道及車輛、太陽能電池、水污染防治設備產量卻分別實現了25%以上的增長。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