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對于工程機械行業來說,可謂是頗為不順的一年。上半年,鋼材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無情地擠壓企業的盈利空間;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減緩了工程機械的市場需求,面對銷售額日益萎縮,業內企業叫苦不迭。
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11月,國務院出臺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10項措施,提出至2010年將投資4萬億人民幣進行基礎設施以及社會福利建設。此外,發改委、鐵道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委也分別出臺重大項目投資計劃。據慧聰工程機械網記者了解,政府近期提出的投資計劃包括:(1)鐵路投資到“十一五”期間達到2萬億,比原計劃的投資額1.25萬億增加了0.75萬億;(2)未來3-5年交通建設(包括公路、水路和碼頭建設)投資達5萬億,比原來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規劃》及交通運輸行業的中長期規劃增加了2.8萬億;(3)未來2年增加4萬億基建投資。這些投資項目為工程機械行業帶來廣闊商機,對于深處寒冬的工程機械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據專家分析,在這場拉動內需的經濟大潮中,工程機械板塊將是最大受益者。業內企業紛紛摩拳擦掌,大規模地實行并購、擴大生產線、新建生產基地等,大有決戰之勢。巨額的基建投資讓全行業沉浸在“久旱逢甘霖”的喜悅中,卻也讓一些企業忘掉了行業的“痛”。
盲目擴張產能不可取
行業發展早期,國產設備主要依靠數量優勢和價格優勢進行擴張。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使行業在短期內獲得了高速增長,但也積累下行業對外依存度高、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弱、產能盲目擴張等嚴重問題。在這次經濟危機中,行業景氣下行,市場供需矛盾加大,工程機械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已初步顯現。業內專家表示,產能過剩將會造成產品價格下跌、庫存上升、企業利潤增幅下降、虧損增加等不良后果。
而現在,更有預測表示,產能過剩將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面臨的主要矛盾,在未來3至5年內,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將有1/3產能過剩。其主要依據是,目前業內多數企業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追求上產能、擴市場等見效快的擴張方式,大幅提升產銷量;而對見效慢的企業內部優化,如提升研發、設計、物流、營銷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卻長期忽略,而這恰恰就是關系企業能否長久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不少地方政府為拼政績、抓GDP,并沒有耐下心來引導、培育本地行業和企業的轉型、發展和提升,反而更熱衷于大規模圈地建工業園區,以低地價、低稅費為誘餌四處招商引資搶項目,以最快的速度拉動簡單數量增長型的低效率的投資風潮。而有些企業也以大規模擴建生產基地為時髦,還欲爭當“亞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產能的簡單增加就能當上世界第一嗎?
堅持自主創新不可懈
業內專家指出,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總體形勢比較嚴峻,金融危機對工程機械行業的影響還將繼續顯現,在擴大內需、加大重點領域投資過程中,工程機械行業產能過剩客觀上將加速行業洗牌。此外筆者還了解到,裝備制造業被列為實施振興規劃的九個支柱產業之一,而振興規劃的實質就是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實行技術改造、產品升級換代和工藝的升級換代,淘汰落后產能。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兩年,工程機械行業將會有一系列的兼并重組。
雖然當前的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已步入成熟期,然而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卻不多。由于核心技術的缺乏,行業進入壁壘不高,行業繁榮的表象下是克隆產品橫行的市場,而由產品同質化引發的價格戰也不利于行業的發展。可以說,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重大的考驗。重新洗牌后,擠掉泡沫的工程機械行業將會更加健康,將有利于行業競爭向自主創新方向發展。
所謂“真金不怕火煉”,真正優秀的企業是不害怕“行業大洗牌”的,而那些只盯著市場,不搞技術創新、不注意技術儲備的企業,將不會有太大發展,即使在四萬億擴大內需的利好政策下,仍有被市場淘汰的危險。俗話說:“靠人不如靠自己”,自主創新才是激活企業的一劑良方。
筆者認為,我國經濟發展已到了“告別粗放型增長,轉入精耕細作”的階段,低效的增長模式必須轉變。用巨額基建投資拉動內需來解決經濟衰退,只是我國面臨嚴重危機時作為緊急措施緩和短期困難的權宜之計。因此,在巨額基建投資商機面前,工程機械企業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心態。業內企業應清晰地認識到,不應把眼光聚焦在政府的“權宜之計”上,而應該化被動為主動,把眼光放得更遠,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加快設備和產品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科技含量、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手段,增強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在行業內立于不敗之地。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