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工程起重機作為工程機械整機的一個主要分支,近些年的發展與工程機械整體發展并列而行,但是與其他工程機械相比,它的市場狀況又有一些獨特的表現方式,在其他類別的工程機械均受到來自市場不小的壓力的同時,大型起重機的良好市場前景吸引很多業內人士側目。
2008年1~8月,在市場保有量已經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工程起重機行業發展速度仍保持了高速增長。其中最主要的兩類產品中,汽車起重機銷售達1.6萬多臺,同比增長24%;履帶式起重機銷售1100多臺,同比增幅高達114%。
大型起重機優勢漸現
伴隨中國大型石化項目、風力發電、火電、核電等能源行業建設項目規模的不斷增大,吊裝工程正朝著大型化、模塊化的方向發展,大噸位起重機憑借其吊裝能力大、工藝簡單、工期短等無可比擬的優勢,成為這些建設項目中的新貴,倍受青睞。
特雷克斯-德馬格、利勃海爾、馬尼托瓦克作為國際起重機的三大生產巨頭,憑借其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先進的產品性能,不但引領著世界工程起重機的發展潮流,更是在中國中大噸位工程起重機領域長期處于壟斷地位。
與此同時,以徐重、中聯重科、三一和撫挖為代表的國產工程起重機生產企業在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巨大利潤的雙重誘惑下,也紛紛開始進軍中大噸位工程起重機市場,特別是在大型履帶起重機的開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近年來國產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市場捷報頻傳:2006年,上海三一科技自主研發的SCC4000(400t)率先下線,宣告中國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完全依靠進口的時代結束。緊接著,中聯重科自主研發的QUY600(600t)履帶式起重機的問世更是讓業內為之振奮。2007年,撫挖QUY350(350t)、徐重QUY450(450t)履帶吊的誕生填補了國內履帶式起重機產品型譜的空白。2008年初,上海三一科技自主研發SCC9000(900t)的誕生,打破了日本制造的大噸位履帶起重機在亞洲的壟斷地位,向世人展示出目前亞洲最大噸位起重機的風采。
1、“供不應求”現象凸顯
盡管大型工程起重機都身價不菲,且國內大型工程起重機行業不斷有新的企業涌入,已是一派硝煙滾滾、群雄逐鹿的壯觀景象,但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卻似乎遠遠趕不上需求量的擴張,導致供不應求的局面自始至終存在,中大噸位工程起重機供貨時間過長在業內早已是普遍現象,且這種現象不只是出現在中國。
同時,對于占據了中國大部分起重機市場的外資品牌來說,由于產能及配套件供應的限制,很多制造商訂單的交貨期早已到2009年甚至2010年。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本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基礎工業尚不成熟,用于制造大型起重機的高強度鋼材、液壓件等都需要進口。雖然中國企業在生產加工方面有一定的空間,但由于缺乏豐富的技術儲備且基礎件供貨周期長等客觀原因(目前某些大噸位的履帶式起重機的液壓件的供貨期也已到2009年或更長的時間),大噸位工程起重機供需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反而愈演愈烈。以三一為例,SCC6300剛剛下線就已經被訂購7臺,SCC9000問世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取得了3臺訂單。由此可見,目前國內工程起重機市場需求量旺盛,產品供不應求現象從2007年開始顯現,2008年至今仍沒有弱化的態勢。
導致大型起重機市場供不應求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從宏觀角度講,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帶動了工程機械行業的快速發展,內需的擴大為大型工程起重機的市場發展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雖然國家一再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但在龐大的市場需求基數面前,需求量無疑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此外,隨著國際市場的不斷開拓,產品出口量在近兩年成倍增長,中國工程起重機的出口金額已經占到總銷售額的25%。
大型工程起重機制造商的生產能力遠遠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長速度。就外資品牌而言,全球市場的繁榮使得特雷克斯-德馬格、利勃海爾、馬尼托瓦克等生產企業的銷售量增長約40%,但由于大噸位工程起重機本身都是按訂單生產的,與主機配套的零部件也是按訂單出貨,加之受制造商自身產能的影響,供貨周期延長是不可避免的。生產能力的不足和關鍵零部件的短缺困擾著制造商和用戶。某國外知名起重機制造商總裁在談到大多數起重機制造商的處境時說:“客戶們在排隊等待交貨,而我們卻在為那些有限的零部件苦苦掙扎。我們正在努力工作,逐個解決各生產廠家的瓶頸問題,以便充分利用現有場地生產更多產品?!边@種因供貨周期過長而造成的供不應求現象還將在全球范圍內繼續困擾著大型工程起重機的市場,特別是在需求如此旺盛的中國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大型起重機生產廠商似乎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首先,中國能夠生產中大噸位起重機的制造商較少。目前生產中大噸位工程起重機的企業數量偏少且年產量低,由于未形成規?;a,其在產品研發、核心技術掌握、生產能力和服務等環節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其次,國產大型工程起重機的主要零配件長期依賴進口。種種原因使得國內生產企業的時間大量被束縛在配套廠漫長的供貨周期上,面對訂單積壓和客戶流失的窘境而無能為力。
2、供貨緊張波及行業鏈條
毫無疑問,面對國內緊張的大型工程起重機銷售市場,用戶終將為如此漫長的供貨周期買單。一方面是緊張的施工項目和設備缺口,而另一面則是等待制造商1年甚至2年的交貨期。建筑商和租賃商們為之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更主要的是商機和誠信度。
工程起重機行業高速發展企業快中求穩
就目前來看,第四季度起重機行業的銷量增速可能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較高增速。
從2002年起,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2007年,全行業各類產品總銷量突破2萬臺,與2002年相比,翻了一番多。高速發展固然可喜,但企業更當未雨綢繆,認識到行業發展所存在的隱憂,把握行業發展方向,積極調整企業策略,以確保自身的良好穩定發展。
1、出口之路任重道遠
從2007年起,我國各類工程起重機出口增速加快,2008年形勢更為看好。2008年1~8月,各類工程起重機的出口總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25%。從臺數上看,汽車起重機出口臺數增長14%,履帶式起重機更是高達46%。
通過參加一系列國際展會,中國工程起重機制造企業已經在國際上樹立了自己的形象,有不少國際用戶在購買時將中國產品當成了首選。一些國家在大型項目建設結束后,往往直接把機器處理掉。這種機器使用方式,直接導致施工方在進行工程預算時充分考慮機器的性價比。我國起重機產品與國際頂尖水平相比,雖然仍有不小差距,但通過技術改造及零部件的國際化采購,產品性能已經有了大幅提高。同時,國產機器所具有的低加工成本等高性價比優勢一直是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制勝的王牌。
然而,隨著歐美、大洋洲和日本等需求量大的主流市場趨于飽和,國際市場的拼殺也愈加激烈。日本企業曾計劃將汽車起重機引入慣用全路面起重機的歐美市場,遭遇了失敗。隨著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些能源出口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新的市場需求出現了。雖然中國企業握有性價比優勢,但垂涎于這些新市場的國際企業也已經不在少數。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仍將遭遇一定阻力。
而且,我國產品的核心零部件仍受到很大制約。目前有一些地區通過采用產業集群發展的模式,帶動配套件企業發展,但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我國企業尚無實質性突破。如果不解決這個難題,我國產品在性能上就無法實現超越。在外資企業以本土化生產等方式達到降低價格的目的的情況下,我國產品的優勢將變得微弱。
2、行業格局穩中有變
由于產品成本和技術含量等因素,工程起重機行業的產品集中程度相對較高,特別是履帶式起重機,能夠大量生產400噸以上的大型產品的企業屈指可數。
但這并不意味著工程起重機市場的成熟與完善。目前,大噸位產品漸成市場主流,特別是50噸以上的汽車起重機、200噸以上的履帶式起重機等產品,需求增幅較大。但在這方面,國內企業的產品研發起步晚,產品性能還需提高,一些大型企業肩負起了產品大型化的重任。隨著這些企業產品重心向大型化轉移,為一些中小企業留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同時也有一些企業開始進軍工程起重機市場。比如今年,宇通重工就研制成功55噸履帶式起重機。
08年3月底,馬尼托瓦克收購東岳重工50%的股份并成立合資公司;在此一個月前,廣西柳工收購蚌埠市振沖安利工程機械有限公司,重組成立安徽柳工起重機有限公司。6年時間內,當年的行業前6位除徐重以外,浦沅、北起、長起、泰起、蚌起都經歷了更名易幟,而其中有三家成為了中外合資公司。
這些改變從總體來看對于行業發展都是比較有利的,也勢必對行業格局產生一定影響。雖然根據目前的形勢來看,各檔次企業間的差距仍較為明顯,當前的行業格局在短期內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但是,受到排放標準提升等政策影響,以及產品自身的升級換代,企業必須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租賃和服務待完善
工程起重機由于形態較為龐大等因素,決定了其能夠參加的施工建設項目相對較少。不像一些中小型工程機械產品,可以靈活運用在多種場合。多數公司并無法保證其使用的連貫性;而且產品價格不菲,企業采購起來并非易事。正是基于這兩點的考慮,工程起重機租賃業務蓬勃發展起來。據了解,目前有將近80%的工程起重機產品活躍在租賃市場上。
近幾年,隨著工程起重機保有量的大幅提升,涉足租賃業務的公司數量也越來越多。有專家指出,隨著企業數量的快速增多,租賃市場將逐漸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但無序競爭、市場混亂的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將嚴重影響行業發展。各種類型的租賃公司要找到自己的特色,以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而不能一味以低價為主要競爭手段。一些大型企業,更應該充分調動資源,進行多樣化經營。
此外,在服務方面,工程起重機技術含量較高,而且對配套件及原材料的要求較高,這些因素決定了它的維修保養工作難度較大。據用戶反應,各企業的服務效率參差不齊,有個別大企業反應速度很慢。特別是履帶式起重機,由于產品的特殊性,企業采用的大多是直接銷售的模式。不考慮價值,單從產品數量來說,這類產品的市場份額比較小。企業建立良好的服務網絡也有一定困難。隨著各類工程起重機保有量的提升,這個問題也將日益突顯,必須引起生產廠家的重視。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