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工業作為連接各地交通往來的紐帶和“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作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汽車及裝備制造集團之一,濰柴自知責任重大。2015年7月31日,濰柴在山東濰坊本部召開“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專題研討會,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一行及濰柴集團相關領導參加研討。
當下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所形成的風暴席卷全球,而中國正是這場風暴的臺風眼之一。伴隨著這場風暴,我國客車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地推動國內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然而不可否認,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客車制造業仍大而不強、多而不精,在產業結構水平、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與產業強國差距明顯。想要從客車產業大國向客車產業強國轉變,企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依舊緊迫而艱巨。作為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之一,濰柴有責任有理由引領這場變革。
濰柴視野 助推企業改革轉型
“中國制造2025”是升級版的中國制造,力求在2025年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到“強”需要變革傳統的模式。首先,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其次,要由低成本競爭向質量效益競爭轉變;再次,要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最后,要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濰柴很早就意識到信息化建設對傳統制造業的影響和創新作用。隨著產業鏈的加速擴大、產品品種和供應鏈條的豐富化,五國十地研發機構的陸續成立,濰柴建立了統一、龐大的的信息化平臺,不斷完善信息化硬件設施,應用于產品的研發、制造,以及銷售領域。目前,濰柴擁有一系列功能齊備的現代化試驗中心,包括五軸動力系統總成試驗臺、高壓共軌油泵試驗臺、三高環境試驗艙、CVS全流測試系統、摩擦試驗機等實驗中心,可進行動力系統總成、發動機、變速器、驅動橋及其它零部件的試驗。歷經十余年發展,濰柴用互聯網思維與傳統制造技術的結合促成國內汽車裝備制造業的又一次飛躍。
濰柴智慧 引領智能制造發展模式
“我們會加快創新步伐,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在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力爭成為先鋒。”山東重工、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在今年兩會上向媒體表示。作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汽車及裝備制造產業集團之一的濰柴集團,在領會國家政策導向、緊密跟蹤世界產業發展趨勢上,一向都是先拔頭籌、敢為人先。
2015年伊始,濰柴就已先聲奪人。今年年初,濰柴動力在北京隆重推出資源共享、共贏發展的“智慧動力平臺”(POWER+)。該平臺融合了濰柴運營、濰柴技術、濰柴品質、濰柴服務等智慧結晶,實現了全球資源更好的整合、技術市場化轉化速度加快、產品品質固化、服務質量優化,滿足廣大客戶高效率創造價值的需求。
“智慧動力平臺”,蘊含著將傳統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而成的智能化制造能力。基于智慧動力平臺,濰柴加快先進技術轉化速度和效率,開發出更智能、更環保的動力系統產品。在客車動力方面,濰柴推出了中型車金牌省油動力WP6、大型客車經典動力升級版WP10、BOSCH系統燃氣動力WP7NG,共三款客車專用動力產品,體現了濰柴客車低速動力產品低轉速、大扭矩、省油的特點。這一系列產品的推出不僅反映了濰柴對潛在市場需求的敏感度和響應速度,更彰顯了濰柴深耕客車市場的實力。
濰柴“智慧動力平臺”整合了技術、管理、制造、銷售、服務等不同內容,在這樣一個智能化制造平臺里,技術、管理、制造、銷售與服務等不同內容再也不是互相割裂、獨立運作的體系,而是通過信息技術管理,形成一個同步進行、資源集中、高效運行的工作平臺。高效、智能、集約,濰柴把握住了新技術革命的命脈,也是契合“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的有力佐證。
濰柴動力 驅動綠色未來
“中國制造2025”要求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但毫無疑問,在新時代的行業與市場需求之下,制造業的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作為我國汽車清潔動力的倡導者與排頭兵,濰柴很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作為中國內燃機行業的龍頭企業,“綠色動力,國際濰柴”的戰略使命不僅僅是濰柴對自身多年發展的標榜,更是對社會和國家的承諾。
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曾指出:“內燃機既是耗能大戶,同時也是實施節能減排最具挖潛空間的產品。”多年來,濰柴積極整合行業資源,經過系統優化匹配后,裝配濰柴動力總成的整車研發效率提升30%,油耗能降低10-15%。2014年,濰柴發動機板塊完成了全系列車用國Ⅳ、國V柴油機排放認證開發;2015年,濰柴又相繼推出了客車動力、卡車動力、工程機械動力等十幾款新產品,擁有了從3L到13L,從輕型到中型、重型發動機的整體布局,全面滿足國四排放法規要求。面對排放法規的升級,濰柴在產品和技術上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毋庸置疑,中國客車全產業鏈正處在邁向“中國制造2025”的進程當中,作為國內車載發動機行業的排頭兵與領路人,濰柴將在這其中肩負起引領中國客車配套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未來,濰柴將一如既往地以其至臻至強的動力在邁向“中國制造2025”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