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工程機械品牌的崛起已初現規模。在我國企業收復國內市場失地、走出國門的時刻,同質化仍猶如一片盤旋在企業頭上的烏云,始終徘徊不去。
市場上,大凡同一品種、同一等級的機器,常常給人非常相似的感覺。單從外表和產品的技術參數來看,難以區分各廠家的產品究竟有何不同。許多工程機械企業負責人都曾經抨擊過同質化現象,稱現在企業間不僅產品質量接近,連服務方式、銷售模式都驚人地相似,這對行業和企業的競爭都非常不利。
然而同質化就等同于不好嗎?筆者認為,同質化非但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而且是市場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同質化將使市場競爭更為充分,企業之間較量的重心將不僅放在產品質量方面,品牌、服務也都將成為企業必須考慮的競爭要素。
技術的普及性是導致產品同質化至關重要的原因,通過技術引進、模仿、自主研發等方式,一些較容易掌握的技術已經為企業普遍掌握。再者,只要企業不涉及產品的全部生產環節,就難以避免其他企業從相同的配套件渠道采購產品,如果兩家企業的配套件體系非常接近,那產品性能也必然相似。
同質化將成為促使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快速提高的助推劑。筆者曾撰文分析,產品的同質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品性能趨于相近,二是產品噸位較為集中。從近年來企業新產品的推出方向來看,這兩種狀況都有待改善。
技術被單一企業長期壟斷的時代已經過去,企業只有通過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避免產品落入同質化的浪潮,產品才更具生命力。這便是為何許多企業紛紛在研發上加大投資力度的原因所在;另外,工程機械企業申報國家專利的項目越來越多,這些都將使產品更具特點,區分于其他品牌。
產品噸位集中的問題也將被突破。比如,小挖與中挖之間存在一個較大的空檔,如果有企業率先發力,研制出13~20噸位范圍的系列產品,將極大滿足用戶的特殊需求。目前,已有外資品牌將16噸產品引入國內。同質化不僅促使企業進軍該噸位產品,同樣會使一些慧眼獨具的企業家發現其他噸位產品的市場。
在關注產品的同質化問題時,企業也應及時將目光轉移到銷售、服務等方面來。這些市場必備的要素在計劃經濟時代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而這些因素的重要性在西方市場已經被充分體現出來。再者就是品牌方面。品牌凝聚了企業進步的精髓,是其他企業最難模仿的,樹立企業鮮明的品牌,將使產品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如果各要素都趨于相同的時候,企業將目光投入到價格上來,將會使競爭企業兩敗俱傷。21世紀初期的裝載機價格戰之殤尚未過去,我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方面的價格戰仍未停息。企業必須認真對待同質化問題,不斷實現突破,才能夠避免這最悲壯的競爭方式。
在江蘇省(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建設項目被納入省"十一五"重點研發機構建設計劃時,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曾表示說,將在這里誕生的產品,也許是今天的我們無法預料的---只要有這種超越創新的精神,行業的發展就不會落入同質化的窠臼。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