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中國已成為內燃機制造大國,要成為內燃機強國在市場和技術層面都將受到考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內燃機工業從此也走上了健康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據統計資料顯示,1978年,我國內燃機行業年產量1873.38萬千瓦。2007年,年產達到5700萬臺、10億千瓦的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2264億元。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內燃機大國,并且正在向內燃機強國的目標邁進。
中國內燃機協會名譽理事長倪宏杰這樣評價30年來內燃機行業所取得的成就,“通過30年的建設,一個滿足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需求的現代化新型內燃機工業體系已經初步建成。發動機作為行走機械的動力,將原來計劃經濟落后的工業體系改造提升。工程機械,船舶,軍工等行業的發展都需要內燃機行業的支持,如果沒有這樣的體系做支撐就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據了解,改革開放30年來,內燃機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特別是近10年,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基本上滿足了各種汽車、摩托車、農業機械、工程機械、鐵路機車、船舶、石油機械、軍用等部門的配套需求。
倪宏杰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行業的自主創新開發能力在這30年中得到了明顯提升。他表示,雖然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我們仍然與國外存在差距,但是中國內燃機行業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發展,正在逐步縮小這種差距。
我國的內燃機行業吸收培養了一批高級人才。倪宏杰認為,作為行業科技的帶頭人,高科技人才為內燃機行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支持了行業的自主創新發展。
內燃機行業在改革開放30年間取得了重大成就。倪宏杰介紹,目前我們不但開發出了歐Ⅲ、歐Ⅳ、歐Ⅴ的發動機,還研發了天然氣發動機、待用燃料發動機等多種產品,完善了從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到銷售的整個環節。倪宏杰談到,“我國的內燃機行業一直是采取開放式自主創新的形式,企業通過自主開發、引進技術、聯合開發等各種方式提升了內燃機的研發水平。”
面向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據了解,在計劃經濟時代,各企業的市場都面向國內,按照政府要求生產,所以行業始終沒有得到發展,技術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倪宏杰表示,改革開放30年來,內燃機企業的領導和行業協會負責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徹底轉變,企業轉變經營作風,從生產經營型向產品經營和資本經營相結合方向轉變。
改革開放后,企業領導、包括各級管理人員有機會接觸到國外先進思想和發展理念,改變了他們行業發展看政府、靠政府的舊觀念。企業開始面向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滿足國內各行業需求的同時,也開始積極開拓國外市場;不但充分利用國內現有各種資源,也通過引進國外資金和先進設備發展民族工業。
倪宏杰認為,在大規模的合資、合作的基礎上,我國的內燃機工業正在逐步融入世界內燃機工業體系,由于國內企業在成本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吸引了大批國外的零配件來中國生產。
認清形勢向強國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內燃機工業發展迅速,成就很大,但是還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廠家過多,重復引進,重復建設等,總體看來,我國內燃機同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不小差距。在全球制造業面臨產業升級、尋求新能源動力的背景下,中國的內燃機工業面臨著市場和技術的雙重挑戰。
倪宏杰認為,要向內燃機強國的目標邁進,首先要認清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咨詢、引進、合作開發等各種形式來發展我們的民族工業。他說,“國內有些企業,以前做的很不錯,可是近年來卻停滯不前,表現在市場占有率下滑,產品品種落后等方面。這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確的思路,思路決定企業發展方針,因此企業發展一定要有正確的思路。”
在中國裝備制造業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前提下,我國的內燃機行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實現產品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的跨越,加快對自主品牌乘用車配到動力的自主開發。倪宏杰表示,“行業的發展不能停步,我們再追趕的同時,別人也在進步。中國要想成為內燃機強國,必須在科學技術和新產品開發上有所突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世界范圍內有話語權。強國的最大標志就是擁有很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有自己的名牌,可以開發出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對行業是這樣,對企業更是如此。”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