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省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共安排中央補貼資金5億元、省級補貼資金630萬元、市縣補貼資金1113萬余元,截至五月底共完成項目中央投資38798萬元,地方投資773萬元,占項目總投入的75.7%。補貼購置各類農業機械105137臺/套,其中耕整地機械76433臺/套,插秧機728臺/套,植保機械4831臺/套,收割機990臺/套,拖拉機15710臺/套,其他機械6445臺/套。受益農戶103862戶。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強化領導落實責任。我局要求各項目市(州、縣)農機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健全制度、密切配合、精心組織,確保農機購置補貼工作落到實處,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讓政府放心、農民滿意。各項目實施縣(市、區)成立了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項目領導小組,并將項目任務分解到股室,分解到鄉鎮,使項目任務明確,責任落實。
二是加強宣傳、政策公開。要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首先要宣傳好,把政策和方法交給群眾。2009年3月10日,我局在《四川農村報》用兩個專版的版面,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四川省農機化信息網上的農機購置補貼專欄和政務公告欄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各級農機部門通過召開動員會、業務培訓會、發機儀式、現場示范會、廣播電視宣傳片、網絡公告、專欄及橫幅廣告、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辦事程序、聯系部門及電話等告之農民群眾,做到家喻戶曉,利于項目實施和社會監督。
三是加強監督管理到位。一是要求縣級農機主管部門加大補貼機具監管力度,將補貼對象在所在村委會進行公示,做好補貼機具的跟蹤隨訪工作,確保農民能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國家優惠政策。二是在購機補貼結算環節,要求市級農機主管部門提高抽查比例,擴大抽查面,對于補貼金額較大的大中型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要100%的抽查。同時,我局還組織調查組實地核查,調查農戶的購機真實性以及機具質量、使用效益等。
二、主要成效:
一是農業機械得以推廣和應用。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耕地撂荒現象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了使用農業機械高效、省時、省力的優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農業生產綜合能力,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是促進了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提高了農機裝備水平。近年來,通過政策引導,高性能聯合收割機、機動插秧機和耕整機購置數量大幅度增加,賣耕牛買鐵牛成為農村新時尚,促進了農機升級換代,推動四川省農機化水平年均增長2.4個百分點。
三是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的實施,不僅讓購機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也緩解了由于勞動力不足造成的農業生產困難,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如眉山市東坡區永壽鎮村民羅全生先后購買中小型拖拉機3臺、收割機1臺、耕整機1臺,在當地進行田間作業,僅僅2個月時間幫助農民種植蘑菇開溝作業收入就達16000多元;宜賓市珙縣孝兒鎮的陳聯軍2008年全年耕作收入達5萬元、恒豐鄉宋富文2008年全年耕作收入達3萬元。據測算,農機化每年為農民人均節本增收20余元。
四是農機專合組織蓬勃發展,農機大戶不斷涌現,促進了農機服務產業化。按照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社會化服務的要求,以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的農機手為依托,推進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如彭山縣青龍鎮楊華林以購機補貼為契機,先后購置了4臺福田70型和3臺上海50型旋耕機、兩臺久保田高性能聯合收割機,并配齊了耕、耙、收等農機具和電氣焊及維修設備,形成了農機維修保養、農田作業于一體的農機大戶。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