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嘗試通過自己的方式實現自我顛覆創新,而不是被他人的創新所顛覆。”在2015年度股東大會上,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拉斯·歐博赫曼對創新作出了這樣的詮釋。歐博赫曼所指的創新,遠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組織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
閱讀《卡特彼勒之道》一書,會發現卡特彼勒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創新史。
2006年,卡特彼勒奠基人之一、第一臺履帶式推土機的發明者本杰明·霍爾特,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以表彰他的天才靈感和企業家精神。
早在1904年,霍爾特成功研制第一臺蒸汽履帶式推土機,兩年后,他又研制出第一臺天然氣履帶式推土機。1925年,霍爾特制造公司和貝斯特公司合并,組成卡特彼勒推土機公司。隨后,卡特彼勒率先向市場推出以柴油為動力的履帶式推土機。多年來,卡特彼勒一直跟隨創始人的腳步,在渦輪增壓技術、電子控制系統、燃油系統、驅動系統等方面引入突破性的解決方案,目的就是推進客戶成功。
要么創新,要么被淘汰。在“互聯網+”時代,卡特彼勒更是與時俱進。
今年2月,卡特彼勒首個數據創新實驗室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成立,其宗旨是推動更快、更好、更高效的創新。今年4月,卡特彼勒宣布將成立分析和創新事業部,以更好地利用數據分析推動創新,為客戶提供支持。2015年,卡特彼勒還定義并開展13項重大技術創新,包括設立監控設施、開發下一代預測性數據分析等等。
歐博赫曼有一句話揭示了卡特彼勒目前在技術創新方面順應時代潮流所做的一切。“卡特彼勒有一個特點是‘大’——大型卡車、大型設備和大型發動機,而大數據是我們清單上要實現的下一個‘大’”。在卡特彼勒當前服務的行業中,卡特彼勒擁有的聯網設備和發動機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歐博赫曼說,“超越物聯網的范疇,卡特彼勒已經向大數據網絡發展”。
卡特彼勒對研發創新有著長遠的投入,即使遭遇經濟危機,研發投入也不打折扣。其中國掌門人陳其華介紹,卡特彼勒在中國無錫設立世界級的研發中心就是在2009年,當時正值全球經濟危機。經過多期擴建,這里已建成發動機研發實驗室和電氣試驗室等重大設施,共有900多位研發工程師,已成為卡特彼勒全球重要的旗艦研發中心之一。
“在我們所在行業,卡特彼勒的研發中心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我們是真正地在做研發。”陳其華表示。每年,卡特彼勒全球研發投入超過20億美元,持有1.5萬多個被批準和等待被批準的專利。
在卡特彼勒,人人都清醒地認識到發展和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創新不僅僅是新的裝置和產品,它還關系到業務流程、管理流程以及工作、個人責任和社區責任的幾乎每個方面。
正是創新指引卡特彼勒走過了一些艱難的歲月。20世紀80~90年代,卡特彼勒面臨一系列生死攸關的危機。通過內部結構的重塑、管理機制的創新、生產方式的調整等,卡特彼勒制定出一條持續發展的長遠之道。
卡特彼勒原來采用等級制、功能化的架構:公司內部包含了制造、工程、定價、人力資源和市場等各部門。底層管理者必須得到六、七個上級領導的批示,才能實施某項工作。1985年開始,在時任掌門人喬治·舍費爾的帶領下,卡特彼勒開始了組織構架創新。17個業務部門取代了裁撤的總務中心。公司以凈利潤、資產收益率、以及多種質量評估指標來評估部門業績。
1986年,舍費爾啟動了斥資18億美元的工廠現代化計劃——“未來之廠”。該計劃重整了整個生產過程,從研究與開發,進而拓展到對制造工廠所進行的根本改造,不再走批量生產的道路。
對產品質量的管理創新,當屬2001年開始執行的六西格瑪項目。如今,卡特彼勒有近三分之一的員工直接參與到六西格瑪的實施工作中去。其顯著的效果有例為證:2003年,卡特彼勒位于北卡羅萊納州的工廠,每套機器的組裝費用下調了25%,但產量依然增長了26%。
再制造和融資租賃則是卡特彼勒在服務領域的重大創新。卡特彼勒從事再制造業務已經40多年,已經把再制造打造為一項可持續的新興產業。卡特彼勒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拓展融資租賃業務,為全球客戶提供設備金融服務可選方案。2004和2005連續兩年,卡特彼勒分別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提供融資租賃服務的公司,以及為數不多、在中國第一批開展再制造業務的廠商。這兩項服務的開展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鮮活的范例,推動了中國工業服務領域的升級。
在中國,卡特彼勒的創新還有更深層的思考。對陳其華來說,他所考慮的創新必須適應中國國情和特色,即他稱之為“接地氣”的創新內容。“什么樣的創新模式能適應中國經濟的短期調整?卡特彼勒有哪些資源和創新技術可給予客戶更好的支持?一些大型央企,我們該怎么以創新的思維和他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不難看出這些問題將卡特彼勒的創新與區域特色結合了起來,而且很好地反映了對道格拉斯·歐博赫曼所提出的“設備內外”創新,即設備本身及其外部環境同時突破,這一概念的本地踐行。
“創新是我們保持基業常青的方式。”正是這種恒久精神和開放態度成就了擁有90年歷史的卡特彼勒。
點評
在競爭充分的中國工程機械市場,要想長期“與龍共舞”,不創新就會跌落舞臺。如果僅僅把創新理解為卡特彼勒具備下一代動力總成,以及這家公司前瞻性的“大數據”等產品研發上的創新未免過于局限。在這家公司的戰略中,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內部結構的重塑、管理機制的變革、生產方式的調整、生產和服務的提升等都屬于創新課題。長袖善舞,根基在于創新。面對世界的舞臺,也唯有創新自強才能打破競爭的藩籬。
本土品牌企業目前固然具備市場拓展和整合全球資源的一些能力,但企業和整個社會對種種創新的鼓勵和保護應該是當下不容忽視的,因為不如此就不會有美好的未來。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