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成功并購奇瑞重工僅一年多時間,中聯重科農業裝備發展路徑便已提前進入第二階段:即前期把主要發展精力放在快速創造規模效應的主導產品,而隨著這些產品逐漸在市場站穩腳跟,公司正投入更多精力聚焦打造全程機械化產業。10月26日,2015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青島開幕,中聯重科亦攜旗下全線產品首次展示其農業全程機械化的發展理念。
中聯重科全程機械化是指從育種、耕播、田間管理、收獲到農產品儲運加工環節,都利用農機具這個現代物質手段進行機械化作業。中聯重科農業裝備成立伊始,就確立了成為“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服務商”的發展理念并開始著手布局,致力于研發和制造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裝備。目前已成為國內農機產品最齊全的制造商,可以提供小麥、水稻、玉米等三大主糧作物及甘蔗、藥材、棉花、豆類、花生、油菜、蔬菜、果園、牧草等機械化作業設備,涵蓋育種、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轉運、烘干儲存等農業生產全過程。
緊跟“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國家戰略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目前資源環境的緊箍咒越來越緊的形勢下,依靠地、水、肥等要素投入實現增產的空間被嚴重擠壓,全程機械化已經成為了挖掘糧食增產新潛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任務。2015年8月,為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部印發了《關于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在全國部署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
目標提出,將重點推進玉米、水稻、小麥、油菜、大豆、馬鈴薯、花生、棉花、甘蔗等9大農作物“耕作、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6個主要環節機械化作業;到2020年,力爭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均達到80%以上,機械化植保、烘干、秸稈處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
為促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推廣和普及,中聯重科已在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河南及東北地區等糧食主產區建立了“農業機械化示范農場及基地”,給予農業規模經營主體裝備和技術支持。依托自身雄厚的技術實力,憑借農業生產機械化解決方案的突出優勢,中聯重科通過多方共建、社企合作的形式,積極探索土地集約化背景下的農機農藝融合新模式,為國內大型現代化農場發展提供新的思路,推動示范農場試點建設。
值得關注的是,在推廣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同時,中聯重科還在布局“智慧農業生產全過程”:即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以領先的標準化的農藝、農技為支撐,以全程精準機械裝備為基礎,實現從傳統農業、工業化農業向精準農業、智慧農業轉變。
中聯重科正在積極整合資源,以智慧農業數據處理中心、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等內容為建設核心,開展氣象監測、土壤監測、病蟲害監測、預警、生產規劃與計劃、農藝和農技服務、作業和作業資源管理、作物銷售等服務支持工作。同時,著眼于以水稻、玉米、小麥等大宗農作物種植生產全程機械化,以動力機械與機具的精準組合為支撐,實現農田整治、智能育苗、精準播種栽插、變量噴藥、節水灌溉、精準收獲等精準作業。
承擔民族企業責任 與國際巨頭錯位競爭
縱觀全球幾大農機巨頭,都在上下游產業鏈形成了較長的產業鏈條、擁有較強的全程機械化服務能力。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愛科這些農機跨國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都發展成為從產品零部件加工到各類終端產品的制造商,這些企業已經創造了從200多億到1000多億元的產值。
很顯然,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產品鏈體系作支撐,我國的農機企業也難以發展到幾百億元產值的龐大體量,而沒有體量的支撐,我國農機企業要走向國際、與全球跨國農機巨頭同臺較量,就成為不切實際的空想。
早在2011年,中聯重科農業機械前身奇瑞重工就與國際巨頭同臺競購挪威知名農具企業格蘭,后雖因其他原因主動退出并購,但其一直未放棄農具這一塊的追求與夢想,中聯重科一方面在尋找合適的農機具企業并購標的,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從各個方面進行布局。
業內人士稱,從過往的經驗看,我國全程機械化事業亟須提振民族農機產業。國外企業進入中國的首要著眼點是市場,市場哪種產品能最快達到最大的規模效應、產生最高的利潤,他們就會優先進入,國外跨國企業自身的發展特點也決定了他們不會著眼于中國的一些落后區域或薄弱環節予以針對性地開發,他們要做是直接移植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成熟產品來中國進行組裝銷售。
讓人心痛的是,由于國外企業產品的高價位,我國消費者往往要支持更高的購買成本與使用成本如后續配件的購買與機器維修。因此,推進國內全程機械化發展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在了國內農機企業身上。而中聯重科主動選擇了將國家責任與自身發展緊密捆綁。
中聯重科農業機械副總經理李孝高對筆者表示,中聯重科將在深刻理解中國農情農藝的基礎上,堅持自主創新,制造出更多優質高效的農業裝備產品,在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道路上不斷向前,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在中國人手上”做出更大貢獻。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