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12月7日稱,2015年,中國鋼鐵出口將達到1.1億噸的峰值,未來出口受到貿易摩擦的影響,不會有這么高,但仍將維持在高位。
他認為這是中國的鋼鐵行業進入減量發展時期的一個特征,這個時期至少要維持10年。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發布的2016鋼鐵需求成果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粗鋼產量將下降至8.06億噸,同比去年下降2.1%。
李新創認為這是一個信號,“中國鋼鐵20年來都沒有出現產量下降,這是頭一次出現產量下降”。
減產量有助于化解產能過剩。
化解嚴重過剩的產能是本屆政府一直在致力解決的問題。2013年10月1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下稱國發41號文),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是重點調控對象。
當年,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大中型鋼鐵企業主業仍然是盈利的,雖然銷售利潤率只有0.62%。2014年,大中型鋼鐵企業主業仍然盈利,銷售利潤率有所提高,至0.85%。但2015年前10月,中鋼協會員(88家)主業虧損高達720億元,虧損面接近50%,即近一半會員企業虧損。這是中國鋼鐵行業真實的嚴冬時刻。
李新創認為中國鋼鐵應該而且已經進入了減量發展階段。他強調“減產量”不是“去產能”——“中國鋼鐵從2015年開始是減量發展,這個趨勢會持續下去。不是簡單去產能,是真切地把產量降下來”。
減量發展將帶來更多鋼企關停。“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為止,關停的鋼鐵企業有幾十家,涉及的產能有6000多萬噸。”李新創說。
目前,國內統計在列的有500多家鋼鐵企業。88家中鋼協會員中,80%的企業生產鋼鐵年產量大約總計為9000萬噸-1億噸。
由于消費的絕對量下降,國內鋼鐵產量出現下降,市場低迷,但國外市場卻相對火熱。2014年中國出口鋼材9378萬噸,同比增長50.5%。李新創說,前10月中國鋼鐵出口同比增24%,2015年出口將達到1.1億噸的峰值,大約占鋼鐵生產總量的10%。
在貿易形勢低迷、國家不鼓勵出口、鋼鐵貿易摩擦增多的情況下,中國鋼鐵出口能保持兩位數的逆勢增長,李新創認為這是中國鋼材“價格優、質量好、服務好”。
“如果做不到這三點,質量不好的話肯定沒人要,怎么能出口呢?”李新創不同意一些國家指責中國鋼鐵產品低價競爭和政府給予補貼。
“這是市場決定的,”李新創說他2015年在國際論壇上做了8場報告,每場報告都提到中國鋼鐵產品的出口問題。
“我認為我們不存在政府補貼,個別企業搬遷屬于個別案例,西方國家拿這個做文章,對我們很不友好,這種歧視是錯誤的。”李新創說,特別是2015年在OECD會議上,在這個問題上他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力駁美國、歐盟、日本等一些國家代表,而原定每人演講時間只有15分鐘。“我不厭其煩地講,把真相告訴他們,錯誤總是要糾正的。”
近期,9家美歐鋼鐵協會提出,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將導致全球鋼鐵行業處于產能嚴重過剩狀態,而中國在2016年出口還將創新高,由此對中國2016年12月按照加入WTO[微博]議定取得市場經濟地位提出質疑和反對。
對此,李新創說:“中國鋼鐵產能絕對過剩,這點毫無異義。但我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產能過剩是什么經濟?肯定是市場經濟啊,美國大使館經濟處(人員)每年都到我這交流,我問他,你既然說我產能過剩,我肯定是市場經濟,那你們又不承認。”
根據商務部年初的統計,2014年中國涉及的貿易摩擦共97起,其中鋼材產品涉案最多,達27起,占比近三成,成貿易摩擦重災區。
2015年上半年,中國鋼材產品涉及58起反傾銷、反補貼和貿易保障措施,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2起,涉及歐美、亞洲、非洲、拉美等20個國家。其中,對中國發起貿易摩擦最多的是美國,有11起;澳大利亞和歐盟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別為9起、7起。
“西方的一些客戶還問,他們(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方)是錯誤的,中國企業為什么不去應訴?我們用戶可以一起支持啊。”李新創說,中國鋼鐵企業面對“反傾銷”不作為,一些案子沒有及時處理,會影響出口。
由此,李新創預計2016年中國鋼鐵出口會回落,但仍會維持在高位。他認為,出口維持在高位、出口比例增加是鋼鐵行業減產階段的特點之一。
鋼鐵行業減產階段還有3個特征:該階段是個長期過程,至少持續10年以上;這個階段中,工藝結構改變;淘汰大量落后產能和創新發展并舉。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