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蕪湖市政府、南京財經大學、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04年南京都市圈發展論壇”,6月12日在蕪湖舉行。來自蘇、皖兩省12個城市以及中央有關部門的政府官員和理論界、企業界人士近80人參加了會議。與會同志圍繞“南京商圈的建設和發展”這一主題,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安徽省委副書記張平出席會議并講話;20余位代表在大會上發言;20多家大型商貿企業的代表與12個城市政府官員進行了對話。這里將本次論壇主要觀點作一概述。
1、關于“泛長三角”區域概念。許多與會學者指出,最近有研究者提出把國內分成6個經濟區,但這種分法顯然帶有相當濃厚的行政區劃和計劃體制色彩,而在開放的現代市場經濟下,經濟區域恰恰是以跨行政區劃的經濟聯系與合作而形成的,因此不能以行政區劃作為經濟區域的邊界。“泛長三角”正是根據長三角地區經濟外延擴張、滬蘇浙三地及我省部分地區業已存在著緊密的經濟聯系與合作而形成的跨行政區劃的經濟區域概念。江蘇省社科院的學者認為,長三角應包括蘇浙滬,二省一市構成的“大長三角”。“大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包括四個發展梯度。沿江地區主要處于第一梯度與第二梯度。南京商圈的建設必須突破不同省市行政區的界限,應提倡“泛長三角”的概念,即“3+1”模式(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泛長三角”的區域不平衡性更為嚴重,其中第三、第四梯度的比重更高。來自安徽的與會者表示,“泛長三角”概念客觀地反映了滬、蘇、浙和皖部分地區業已存在的緊密經濟聯系與合作的現實,反映了東部地區向中部地區梯度推進的態勢,是應該認同的。南京都市圈地處中國未來發展最富潛力的“泛長三角”地區,該都市圈的安徽組成城市和輻射城市融入其中,既是南京都市圈拓展發展空間和腹地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這一經濟區域統籌發展的必然選擇,有利于圈內蘇皖兩省各組成單元在大開放系統中整合資源、合理分工、提高效率和協調發展。
2、關于“泛長三角”經濟區域的形成機制。研討中有學者認為:“泛長三角”地區的跨行政區合作,有三種重要的推動因素:一是政府推動,二是市場推動,三是概念推動。其中,市場推動是主體。政府推動應與市場推動進一步協調,概念推動應與市場推動進一步結合,政府推動與概念推動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這種協調與結合,過去大多是在投資擴張中實現的。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已經出現局部的投資過熱現象。顯然,再也不能在“就生產抓生產”的老路上走下去了,在加強宏觀調控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故而要走出一條首先擴大消費需求、“就消費促生產”的新路子。還有學者認為:當前在經濟活動中,比如跨行政區的經濟聯系與合作、招商引資等等,存在著過于強調政府主導的傾向,而企業等市場主體卻被“淡化”或“配角化”,市場推動機制常常被政府行政推動機制“擠出”,這種傾向并不符合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區域經濟關系的形成機理,因而值得反思。在南京經濟圈的構建中,應當把市場推動放在首位,以企業為主角,政府推動則應該起著服務的作用。這次論壇安排了圈內各城市政府與企業界的對話,企業界在論壇這一平臺也進行了交流與對接,這種形式顯然是個進步。只有企業之間的直接聯系與合作加強了,區域分工和資源整合才能在市場導向下符合規律地進行。
3、關于南京商圈的發展。與會者一致認為,南京商圈的發展是南京都市圈的基礎。先有商貿一體化的繁榮,才能有南京商圈的形成與發展,進而才能有南京都市圈乃至“泛長三角”經濟區域的形成與發展。有學者提出,各地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建立開放機制,突破傳統的行政區經濟的地方保護主義,促進都市圈內不同區域經濟的梯度推進,保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建立區域共同市場,統一政策、體制。從行政區經濟向都市圈經濟過渡,首先需要的是市場推動,需要建立互利機制。南京與周邊地區都市圈建設過程中都有所得益,不僅表現為產業轉移與承接,還應表現為消費客戶的相互吸引。概念推動主要是建立催生機制,即理論工作者與新聞工作者利用媒體的力量,促進區域共同發展。有學者提出,要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中加強南京商圈建設,更要在切實加強蘇皖合作中努力打造南京商圈。南京都市圈涉及的蘇皖兩省八市地緣相連,人緣相親,聯系十分密切。南京商圈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兩省及各相關地方共同努力,共同調整商貿結構、共同建立物流網絡,共同提高商貿總量,提高區域綜合競爭能力。為此政府間首先要加強合作,推動合作。要聯手加強宣傳,聯手研究規劃,聯建基礎設施,共同營造環境,共建協調機制,聯手多做實事,共做實事,切實推進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互動聯動發展,共建南京商圈。與會的部分城市市長表示,南京商圈建設將進一步帶動和促進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和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對第三產業發展提出了現實和潛在的需求:一批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大企業、大集團在擴大市場份額、實施資產重組方面顯示出強烈的擴張欲望;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國際服務業向國內加快轉移的政策和市場效應,都給南京都市圈特別是商圈的建設和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各城市經濟發展的聯系日益緊密,對加快商圈建設提出了迫切要求。圈內各城市要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建一體化商貿圈。
4、關于建設南京商圈的對策建議。與會者提出,應堅持市場整合、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共同促進商圈建設和發展。具體的對策建議有:(1)按照“錯位競爭、互利共贏、加快發展”的原則,積極整合各資源和要素,統籌南京都市圈區域發展規劃,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2)以構建一體化交通網絡、信息網絡為目標,加快區域內各城市之間在建重大交通項目的建設進度,早日開工建設城市輕軌、城際交通、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縮短各城市間空間距離。加強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網絡建設,共筑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同體。共同推進數字認證和信用體系建設,打造信用共同體。(3)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速建立市場經濟新體制,統一市場準入門檻和產品質量認證標準,消除地區貿易壁壘,擴大市場開放,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區域間資源優化配置。(4)立足各地區經濟基礎、發展條件,合理布局產業發展,形成錯位競爭、互為市場、互相配套的產業發展體系。鼓勵和促進企業間的資產重組、跨區域投資。(5)加強理論研究。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和發展,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域合作領域等方面與長三角、珠三角有明顯不同的特點。促進南京都市圈健康有序發展,需要理論界加強研究和論證,為加快都市圈發展進程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政策依據。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