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最有希望入主徐工集團的是美國卡特彼勒公司
“全球第一”進駐? 徐工集團改制暗藏玄機
一位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掌門人語調沉重,“徐工太強了,整個工程機械國內136個產品,它占了一半以上,并且有二十個左右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前三名。如果徐工被卡特彼勒吃下去,我們國內其他的企業還怎么玩?” 6月25日,徐工科技(000425.SZ)發布公告稱:江蘇省徐州市市委、市政府已決定對公司第一大股東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簡稱徐工機械)進行改制,擬出讓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部分產權。目前徐州市政府、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控股股東,簡稱徐工集團)正在與愿意并有能力參與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改制的華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美國國際投資集團、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凱雷亞洲投資公司、花旗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等潛在投資者進行接觸。
一紙公告,讓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各位春風得意的大佬變得憂心忡忡:美國資本即將入主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巨無霸——徐工集團,這勢必釀成外資壟斷中國正待發展壯大的工程機械行業的局面。
百億徐工
數據顯示,2003年1至10月份,徐工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29億元,同比增長81%;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06億元,增長66%;營業收入和工業銷售收入雙雙超過100億元,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百億元大集團。
“國內的工程機械企業,誰也不要和徐工比,因為差距太大了,它是絕對的大哥大。”一位國內知名工程機械公司負責人直言道,“國內沒有一家同行業企業的銷售額達到它的一半以上。對于它,我們只能是仰視。”
早在2002年底,江蘇省委、省政府已經將徐工集團列入需要改制的82家大企業集團名單。
而徐工集團的改制,核心在于將重心往徐工機械轉移,然后再圍繞徐工機械發生股權變化。
2003年報告期內,徐工集團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及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徐工機械,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25301.3513萬元。徐工集團以凈資產64299.07萬元出資,占注冊資本的51.32%。
此后,徐工集團將所持有的徐工科技的發起人國有法人股劃轉給徐工機械。
“這是一個精巧的資本設計,徐工集團控股徐工機械,同時它將最好的資產和上市公司的股權挪移到徐工機械,于是徐工機械成了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如果實行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改制,只要發生徐工機械的股權變更就可以了。”證券分析師李偉杰評述說。
改制拒絕內資?
徐工集團的資產規模、人員規模、銷售收入在當地企業中排名數一數二,在江蘇省工業企業中也位列前十。毫無疑問,它的改制是徐州市的一件大事。
據了解,徐工集團改制領導小組在向政府匯報工作時,提出的改制設想是,通過集團國有股減持的存量轉讓和增資擴股相結合的方式引進國內外投資者,但政府仍保留適當的國有股,比例在10%~15%之間。
此外,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改制后集團公司管理層一定要參股,這樣,使企業的利益與管理層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這一點很為重要,因為從公開資料來看,徐工集團高層領導,董事長王民和董事黃健持股最多,但也只占上市公司徐工科技11897股和11898股。”李偉杰如此分析。
“去年9月份以來,周正毅、德隆都插過手,當然也都沒有成功。后來,就傳出摩根大通、卡特彼勒等等將要進駐的消息。在這之后,我們也把一個很詳細的改制方案遞到了徐州市政府手中。但一直沒有下文。”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國內某工程機械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
徐工集團經濟運行部部長王慶祝曾經介紹,對于改制,集團定下了“五個有利于”的基本原則:一是有利于徐工持久、健康的發展;二是有利于經營機制的徹底轉換;三是有利于徐工整體形象的提高;四是有利于徐工的國際化發展;五是有利于一并解決所有歷史遺留問題。
“保持徐工集團的注冊地不變;保持現有高級管理人員的基本穩定;新增十二億元投資用于徐工集團的技術改造或新項目的發展。”2004年6月23日,依據徐工集團制定的改制原則,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最大的民營企業呈遞了一份緊急請求。
知情人士透露,自從去年9月徐工改制的閘門正式放開后,徐工已然招架不住紛至沓來的求親者,于是轉讓進入秘密的程序。等到今年6月再次開閘放水時,實際上是接近塵埃落定了。于是乎,上述公司的這份請求為時已晚,轉讓候選人成了清一色的國際大腕。
“外資來主導徐工改制,這相當于把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主導權拱手讓給外資。”記者采訪的幾家工程機械企業老總有此一說。
卡特彼勒降臨
“公告上寫的華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美國國際投資集團、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凱雷亞洲投資公司、花旗亞太企業投資
管理公司,全是美國的公司。中國的企業是沒指望了。”前述民營企業負責人嘆息說。
有消息稱,摩根大通是卡特彼勒的財務顧問,二者攜手而來,對徐工志在必得。
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和建筑機械生產商,也是全世界柴油機和天然氣發動機的主要供應商。2003年,卡特公司的全球營業額達到227.6億美元,位居500強的162位。自1995年以來,該公司在中國已經建立了8家企業,但無論投資規模還是產品市場都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1995年,在徐州市金山橋發展區,由卡特彼勒和徐工集團合資創辦卡特徐州有限公司,占地17萬平方米。它的目標是要成為中國制造世界級的挖掘機和工程機械的領導者。
“實際上,卡特徐州有限公司去年才銷了1000多臺挖掘機,在國內市場排名并不靠前。通過這個案例,卡特彼勒覺得自己做,并不一定能做好,不如干脆走并購之路。”有知情人士分析說。
2004年5月卡特彼勒宣布與山東工程機械公司展開全面合作,整體并購這家銷售收入10億元、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排名第七的國有企業。
現在卡特彼勒大中國地區總部已由香港搬到北京,設計中心也在去年7月落戶徐州,加上現有的8家生產廠,卡特彼勒在中國即將形成生產、銷售、設計、研發、租賃和品牌管理的業務網絡。
“我們希望這些投資將加速我們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拓展。中國市場代表著當今建筑機械行業最大的增長機會。”卡特彼勒董事長葛林巴頓先生表示。
事實上,卡特彼勒朝思暮想的意中人,正是有著當今建筑機械行業最大增長機會的中國市場的領導者———徐工集團。
可靠信息透露,徐工集團擬將所持徐工機械51.32%的股份,按照此前“國有股比例在10%~15%之間”的原則,轉讓35%左右的股權給外商———最大的可能就是徐工集團的老朋友卡特彼勒。
由此,卡特彼勒不僅成為徐工集團最核心資產———徐工機械———的最大股東,而且還藉此間接掌控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徐工機械占比35.53%),最終也就把整個徐工集團納入其工程機械帝國版圖。
“徐工集團多次強調,收購方要能拿出2億~3億美元或15億~20億元人民幣,這點對于卡特彼勒來說,是輕而易舉的。另外,據我們了解,卡特彼勒還將拿出一部分資金解決徐工集團高管層持股的問題。”一家參與了徐工集團改制的企業老總對記者說。
世界工程機械老大和中國工程機械一哥聯姻,這對我國民族工程機械業而言,究竟是禍是福?
“卡特彼勒中國公司,加上山工、徐工,就占到中國工程機械市場20%的份額。這太可怕了!它一步到位,將銷售網絡、終端服務等等都一鍋端了,要是它自己建,得花多少年!”一位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掌門人語調沉重,“徐工太強了,整個工程機械國內136個產品,它占一半以上,并且有二十個左右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前三名。如果徐工被卡特彼勒吃下去,我們國內其他企業還怎么玩?”
而有經濟學家直言,如果中國已有反壟斷法,上述令人擔憂的局面就不會出現了。“裝備制造業是國家戰略產業,體現國家防衛等綜合競爭力,開放要適時適度。從國際慣例來看,包括國外卡特彼勒和國內某些工程機械企業,在生產民用產品的同時,也生產軍用品。由此可見,外資通過對中國民用工程機械行業的巨大影響,也必然會間接影響到中國軍用工程機械的生產。”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