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北京傳來喜訊: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機電一體化、高原型特種輪式裝載機,榮獲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是全國裝載機行業唯一獲獎單位。
柳工人再次在新中國的機械裝載史上譜寫了漂亮的樂章。
這是十幾年來,柳工人堅持“集中力量抓技改,不斷地用技改強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所帶來的豐碩成果。柳工人在長期的市場競爭的拼搏與奮斗中深深感覺到,技術改造是企業馳騁疆場的“助跑器”,發展后勁的源泉。技術領先一直是柳工競爭的策略和優勢,從生產我國第一臺裝載機開始,柳工就始終站在技術的巔峰,引領著中國裝載機的發展潮流。技術改造與創新是柳工創百年老廠的生命之源。創新,這是上至董事長,下至車間生產工人都時刻銘刻于心的理念。柳工能夠在行業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取得令人矚目的業績,是他們堅持加大技術投入,重視技術改造與創新的必然結果。技術改造成了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有力支柱。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形成柳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以技術領先為核心,走技術改造之路。依托強大、領先的技術力量、管理模式、營銷網絡、集團規模等優勢,積極打造“柳工”國際化品牌。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裝載機為主體,以挖掘機、壓路機為兩翼,向滑移裝載機、挖掘裝載機等多品種延伸的產品布局,正在為實現柳工產品的系列化、多樣化、國際化及向“建設開放的國際化的柳工”目標闊步前進。技改,以人為本“技術創新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社會發展離不開科技,科技進步離不開創新,創新離不開人才。”這是王曉華董事長在柳工第四屆技術創新大會上的講話。柳工的領導始終認為:在決定生產力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是人的因素。要推進科技進步,推動技改工作的進行,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人員隊伍。柳工正是秉承著“科技進步最終取決于人才”這樣的理念來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以推動技術改造工作的進行。為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熱情,促使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公司實行雙梯階激勵模式,一個是提供技術管理發展道路,另一個是專業技術或研究人員的技術專家型發展道路。每個技術人員可根據適合自己發展方向來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為更好地激發廣大技術人員勇于進取的創新精神,發掘技術人員的聰明才智,公司每年都召開一次技術創新大會,對技術創新工作中的優秀技術項目、設備改造成果等進行表彰,給予重獎。同時制定了完整的培訓計劃,對技術人員開展各種技能和知識更新培訓。經過多年的努力,柳工逐步培育了一批技術帶頭人,目前擁有青年技術帶頭人10多人。他們在柳工的產品研發、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等技術改造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績。技改,以加大投入為保障“八五”以來,為了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保證企業的發展后勁,柳工圍繞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產品結構調整、形成經濟規模以及提高主要或關鍵零部件的質量和整機水平。柳工先后投入6.4億元實施技術改造,全力打造實力柳工,為企業駛入快速發展軌道奠定了基礎。為形成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十五”期間,他們進一步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緊緊圍繞提高柳工的技術裝備水平,保證核心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和關鍵工序,在環保等方面開展技術改造工作,總投資19620萬元。主要進行年產50臺5.4立方米輪式裝載機、填補國內外空白的G系列(高壓型)輪式裝載機和年產1000臺履帶式液壓挖掘機三大項目的技術改造。2004年,柳工將投入技改資金5380余萬元,進一步提升柳工的技術裝備和制造水平。技改,以信息技術為跳板“CIMS,打造出全新的柳工。投入僅一千萬,效益卻上億”。柳工多年來堅持信息化建設,公司決策層十分重視信息化。“九五”以來,公司先后投資2000萬元,實施以CIMS應用示范工程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化建設。通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柳工形成了“4CIP”(CAD、CAE、CAPP、CAM和PDM)的產品開發平臺。柳工的信息化建設在產品創新開發能力、產品成本競爭能力、資金周轉保障能力、企業管理水平和響應能力等方面明顯地提高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1996年起柳工開始逐步推進MRPⅡ(制造資源計劃)管理,幾年的實施結果,使企業實現了目標。實施MRPⅡ帶來了明顯的效果,計劃優化、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而且使產品制造能力最大發揮、均衡高產,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持續不斷的信息化建設使柳工的企業素質逐漸提高,信息化結合企業的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使公司獲得了豐厚的效益回報,產品成本不斷下降,拓展了贏利空間,在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技改,與新產品開發同步“九五”末以來,公司加大新產品的開發步伐,幾年內相繼推出多樣化、個性化的裝載機換代產品。新產品的不斷開發,對企業的產能和工藝裝備、制造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技術改造項目的實施無疑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這些要求。目前柳工的產品布局由單一型走向多元化,產品品種發展涉及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挖掘裝載機、平地機等工程機械的五大系列數十種產品。形成了一個以裝載機為主體、挖掘機和壓路機為兩翼,向小型工程機械、路面機械等多品種延伸的產品布局,取得了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同步發展的成效。技改,為企業帶來勃勃生機技術改造給企業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產能的提升,效率的提高。“十五”以來,公司以提升產能、新產品研發制造和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的技術改造,新增主要關鍵部件的瓶頸設備,徹底解決產能平衡問題。兩年來,公司的產能實現了跨越式的重大突破,完成了一個漂亮的“三級跳”。從月產600臺(2002年3月),到1300臺(2003年4月),再到1500臺(2004年2月),連連創下行業最高紀錄。提高產品質量是公司始終不渝的追求目標。2000年以后,公司先后有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系列共六種新產品通過省部級鑒定,技術參數及性能分別達到國內或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其中新產品G系列裝載機和高原型裝載機ZLG50G,還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柳工牌系列裝載機始終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于1997年通過華信公司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1998年通過美國FMCA公司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2003年代表公司參加巴黎國際工程機械博覽會的兩種新產品通過了CE認證,拿到了國際市場“通行證”。技術改造使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增長又推動企業的技術改造。2003公司的銷售收入較2002年、2001年分別增長了51%%和163%%,2003年利潤總額居全行業之首并占行業的三分之一。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