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接連擊穿2800、2700點。眼下的中國經濟,給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安全感。國外唱空中國經濟的言論此起彼伏、資本外流波濤洶涌、消費端和供給端的經濟指標繼續慘淡、股市下跌深不見底。形勢越來越嚴峻。
在悲觀的氛圍中,中國需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的聲音開始浮現。今天,社科院學部委員、前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一語驚人”,他建議“中國政府再次采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這讓人想象2008年四萬億的劇情重演。
雖然余永定強調“再一次的大規模刺激措施應比2008年謹慎”,但他認為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更寬松的貨幣政策是當務之急。余永定曾經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引人注目,他的主張,可能代表了決策體制內的另一種意見。
事實上,建議中國更有力刺激經濟的聲音在近日有強化趨勢。昨天,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撰文稱,中國經濟正陷入“經濟增長,通縮和債務膨脹之間的惡性循環”,央行應擴張其資產負債表,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兩位知名經濟學者最近兩天接連呼吁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甚至建議“政府再次采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這種情況當引起關注,其透露的信息是,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惡化趨勢太快,政府必須出手。
核心是兩個字:通縮。余永定認為,產能過剩和通貨收縮是中國經濟眼下最緊迫的挑戰,中國已經進入通貨緊縮狀態;為了戰勝通縮,防止經濟硬著陸,政府應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以激發有效需求,進而改善企業經營狀況。
鐘偉也認為,中國已表現出“經濟增長、通縮和債務膨脹之間惡性循環”的征兆,即通貨緊縮減少了企業利潤,企業不得不減少投入,繼而拖累經濟增長。這時,為了緩解甚至逆轉通縮,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便成為一種選擇。
產能過剩與需求乏力交叉,使得“通縮”成為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毒瘤之一。 27日,統計局公布上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7%,這是三年多來的第三大降幅,市場信心再受打擊。
“通縮”可能會越來越嚴重,“采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的呼吁可能會越來越響。但是,目前從總理李克強到人民日報上的“權威人士”,都明確不會再來一次簡單粗暴的4萬億。
形格勢禁,如果中國政府再次向市場大量放水,其結果必會與一系列其他政策目標相沖突:
1. 人民幣匯率會進一步貶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是央行今年的首要目標之一,年初人民幣匯率的暴跌不僅引來其他經濟體的不滿,而且加劇國內的資本流失,打擊市場信心。如果央行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人民幣匯率將會進一步下跌。
2.導致僵尸企業“僵而不死”。假如再來一次強刺激,部分該死的僵尸企業又獲得喘氣的機會,該破產的企業沒有破產,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等于將危機往后延。
3.調結構讓位于穩增長。“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意在從根本上調整經濟結構,解決持續增長的問題,但“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走的卻是從需求端保持短期增長的老路,這種做法顯然與此前的經濟改革承諾背道而馳。
當下社會所取得的一個共識是,眼下的經濟困境與4萬億相關,08 年后政府主導的的基礎設施投資潮加劇了產能過剩。
大規模刺激的負面效應誰都明白,但中國的現實邏輯是,一切合法性及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都壓在了經濟增長這個杠桿上。如果經濟出問題,政治、社會都將出現連鎖式反應,甚至會引發全面崩盤。因此,對決策者來說,改革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刺激,有可能產生危及政治安全的連鎖反應;刺激,08年的后遺癥還歷歷在目。
當“供給側改革”難以推進,經濟增速下滑超出預料,社會出現大規模失業等不穩定因素,那么“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必卷土重來。
民生證券研究院朱振鑫在回答“大規模刺激離中國經濟有多遠”時認為:
“真正可能觸發大規模刺激的因素只有一個:失業。不管GDP是7 還是6.5,也不管是誰在決策,只要就業出了大問題,社會和政治的壓力也會倒逼他做出唯一的選擇,比如2009年的4 萬億。這樣一來,判斷未來是否會重搞大刺激(包括4萬億、QE 等極端手段)就簡化成一個問題:中國到底會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失業? ”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