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對此表示,從煤炭價格看,以山西為例,去掉物流費和稅費,坑口價也就180元/噸左右,大煤礦成本價是280元/噸左右,每噸煤虧損100元左右。對此,他呼吁,要加強監管,減少無序競爭。
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日前召開的行業運行發布會上,姜智敏通報了2015年度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回顧了煤炭工業“十二五”發展成就,分析了“十三五”行業發展思路及煤炭工業協會今年的工作重點。
姜智敏表示,行業退出機制不完善等制約煤炭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依然存在。同時也要看到,國務院近期決策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煤炭等重點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煤炭行業脫困升級進入了新的階段。
A 數據
庫存高企 大型煤企利潤減500億元
煤炭產量:根據國家統計數據,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36.85億噸,同比減少1.34億噸,下降3.5%。
煤炭進出口:2015年全年共進口煤炭2.04億噸,同比下降29.9%;出口533萬噸,同比下降7.1%;凈進口1.99億噸,同比減少8700萬噸,下降30.4%。
煤炭運輸:全國鐵路發運煤炭20億噸,同比下降12.6%;主要港口發運煤炭6.44億噸,同比下降5.5%。
煤炭庫存:到2015年年末,全社會存煤已持續48個月超過3億噸,煤炭企業存煤1.01億噸,比年初增加1443萬噸,增長16.7%。重點發電企業存煤7358萬噸,比年初減少2100萬噸,下降22.2%,可用20天。
煤炭價格:2015年年末,中國煤炭價格指數125.1點,比年初下降12.7點,降幅9.2%。秦皇島港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平倉均價370元/噸,比年初降低155元/噸,下降29.5%,已跌至2004年水平。煉焦煤價格比年初下降約220元/噸。
煤炭投資:2015年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4008億元,同比下降14.4%,其中民間投資2281億元,下降12.2%。
行業效益:2015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28萬億元,同比下降14.6%,同比降幅擴大8個百分點;企業利潤額425.5億元,同比下降61.2%,降幅比2014年同期擴大16.8個百分點。協會統計的90家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全國的69.4%)合計利潤51.3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00億元,下降90.7%。
B 特征
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市場供需嚴重失衡
分析影響2015年煤炭行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姜智敏表示,一方面,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變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因素影響,2012年以來煤炭需求增速放緩,2014年煤炭需求減少2.9%,2015年預計下降4%左右;另一方面,近10年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加,目前現有生產能力40億噸左右,在建規模11億噸。與煤炭消費需求相比,煤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與此同時,煤炭進口繼續保持高位,進口煤炭價格仍具有較大競爭力。
與此同時,行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依然突出,生產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煤炭安全開發、潔凈生產、深度加工仍面臨諸多問題。體制機制約束,行業管理弱化,企業管理粗放,稅費負擔重,社會職能分離難,退出機制不完善,制約煤炭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依然存在。
姜智敏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煤炭工業健康發展,近年來針對煤炭行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做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有關部門建立了煤炭行業脫困聯席會議機制,先后召開了46次聯席會議,圍繞“控制總量、減輕負擔、規范進口、金融支持、改善考核、轉型發展”等六個方面,研究制定了40多項政策措施。
2015年以改善供求關系為核心,以嚴格控制違法違規煤礦建設和生產、嚴格治理超能力生產、嚴格治理不安全生產、嚴格治理劣質煤生產消費等“四個嚴格”為重點,推進煤炭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市場供需平衡。主要產煤省區政府圍繞減輕企業負擔、人員安置、企業轉型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煤炭企業加強自律,積極應對市場挑戰,主動減產停產,降本增效,努力克服市場下行帶來的影響。煤炭行業協會圍繞行業脫困升級,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在加強市場監測、強化行業協調自律、積極反映訴求、推動政策落實;推動行業自主創新,推廣煤炭綠色高效安全開采和清潔高效利用技術,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姜智敏表示,經過多方努力,2015年,煤炭行業違法違規煤礦建設生產得到了遏制,產量盲目增長和劣質煤進口得到了控制,企業負擔重的問題有所緩解。近期,國務院決策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煤炭鋼鐵等重點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煤炭行業脫困升級進入了新的階段。
C 回顧
力推市場化改革 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回顧“十二五”發展成就,姜智敏指出,“十二五”時期是煤炭工業改革發展很不平凡的5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煤炭行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促進煤炭工業發展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以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為主攻方向,深化煤炭市場化改革,依靠創新驅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第一,行業發展取得新成績。煤炭供應能力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大型煤礦比重增加。2015年年底,全國煤礦數量1.08萬處,其中,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1050處,比2010年增加400處,產量比重由58%提高到68%;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型煤礦7000多處,比2010年減少了4000多處,產量比重由21.6%下降到10%左右。大型現代化煤礦比重不斷提高,全國煤炭供應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大基地建設穩步推進。14個大型基地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2.3%左右,比2010年提高4.3個百分點。產量超過億噸的煤炭省區8個,產量比重84.1%,提高了8個百分點。
產業集中度提高。前4家煤炭企業產量8.68億噸,占全國的23.6%,比2010年提高1.6個百分點;前8家企業產量13.1億噸,占全國35.5%,增加了5.4個百分點。神華、同煤、山東能源、陜煤化、中煤、兗礦、山西焦煤、冀中能源、河南能源等9家企業產量超億噸,比2010年增加4家,產量14.1億噸,占全國的38.2%,提高了13個百分點。
產業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煤炭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煤為主,電力、現代煤化工、清潔能源生產、新能源開發、高端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節能環保、金融服務等相關產業橫向重組、縱向延伸、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權益裝機容量1.5億千瓦,占全國火電裝機容量的1/6左右。一批大型煤炭企業非煤產業超過60%以上。
第二,煤炭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2013年國家取消重點電煤合同,煤炭供需企業自主訂貨、協商定價,實現電煤價格并軌。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逐步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顯著增強。
交易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國家明確了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市場交易規則逐步健全。煤炭主產區、主要消費地、集散地普遍建立了區域煤炭交易中心,并在發展中得到提升。煤炭交易市場合作機制更加完善,區域交易中心聯合更趨緊密。
市場交易方式不斷豐富。煉焦煤、動力煤期貨成功上市,電子商務得到較快發展,集交易、物流、金融、信息等為一體的煤炭供應鏈管理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市場監測機制作用有效發揮。以中國煤炭價格指數為主體,區域價格指數為補充的全國煤炭價格指數體系不斷完善,市場發現價格功能明顯增強。煤炭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快,運行分析、景氣指數和行業預警定期發布,成為企業科學組織生產經營的重要參考依據。
第三,行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煤炭科技創新體系日趨完善。全行業共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18個,國家工程實驗室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院1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5個,國家能源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7個,全行業共培育成立了1個國家級、2個行業級和14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行業共榮獲國家科技獎勵35項,其中技術發明獎5項、科技進步獎30項,其中“特厚煤層大采高綜放開采關鍵技術及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中國專利獎36項,其中中國專利金獎3項,行業科技獎1501項。煤礦重大災害防治、煤炭資源開發、煤炭轉化等基礎理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大型礦井建設、燃煤發電超低排放、現代煤化工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特厚煤層大采高綜放開采關鍵技術及裝備、生態脆弱區煤炭現代開采地下水和地表生態保護關鍵技術等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測算,“十二五”時期,行業科技貢獻率達到49%,比“十一五”時期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重大科技工程示范深入實施。神華百萬噸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長周期平穩運行,兗礦百萬噸級煤炭間接液化項目投入運營,神華寧煤4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等一批示范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千萬噸級高產高效自動化礦井、智能礦山、綠色生態礦山、煤與瓦斯突出防治、高承壓及深部礦井防治水、煤層氣開發利用、煤礦井下高效選煤、褐煤干燥提質、煤炭轉化、煤炭綜合利用等領域示范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知識產權和標準化工作扎實推進?!笆濉保袠I14家單位入選“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優勢企業”,其中,兗礦集團和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被評選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行業標準化體系不斷健全。全行業共立項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750項,制修訂標準429項。國家標準《中國煤炭分類》(GB/T5751-2009)榮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一等獎。
第四,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提高。綠色開發取得新成效。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得到推廣。全年原煤入選能力26億噸,原煤入選率65.9%,比2010年提高15個百分點。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64.2%,提高2.8個百分點;礦井抽采瓦斯利用率達到46.4%,提高15.7個百分點;土地復墾率達到47%,提高9個百分點;大中型煤礦原煤生產綜合能耗、生產電耗分別比2010年下降14.6%、14.8%。同煤塔山煤礦循環經濟、神華寧東煤化工產業等一大批循環經濟園區相繼建成,實現了集中生產、集約發展,初步形成了資源環境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清潔高效利用取得較快發展。全國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機組裝機達到8400萬千瓦,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水平達到或低于天然氣電廠的排放標準。高效煤粉工業鍋爐在甘肅、內蒙古、陜西等西部高寒地區和東部沿海等20多個省區推廣運用,燃燒效率比普通鏈條鍋爐提高28個百分點,污染物排放水平接近或達到天然氣鍋爐的排放標準。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650萬噸、406萬噸、44.4億立方米、150萬噸。水煤漿、型煤、低階煤提質等潔凈煤技術攻關取得明顯進展。
第五,國際交流不斷深化。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5年累計進口煤炭13.3億噸,占世界貿易比重由11.3%提高到25%左右。中美煤炭戰略對話及與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理事會、世界采礦大會、世界煤炭協會等國際組織交流日益深化,與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波蘭、烏克蘭等主要產煤國聯系更加緊密。煤炭企業“走出去”,大型企業在國外獲取煤炭資源、投資建礦增加,煤機裝備出口不斷擴大,一批煤炭企業在紐約、香港、澳大利亞上市,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能力增強。
第六,文化建設成果豐碩。開展煤炭工業勞動模范評選表彰活動,弘揚了勞模精神;舉辦中國煤礦藝術節,展示煤礦藝術輝煌成就;舉辦尋找感動中國礦工活動,展現當代礦工的精神風貌;舉辦全煤運動會,烏金杯、烏金獎系列賽事,活躍了礦山文化生活。各煤炭企業結合實際,增強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實效性,探索和開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化建設活動,促進了企業轉型發展。
D 展望
需求低速增長 智能開采與清潔利用是主旋律
姜智敏指出,“十三五”時期,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趨勢,能源革命提出新要求,我國煤炭工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體;國家推動能源革命,能源結構不斷優化,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替代煤炭作用增強。與此同時,隨著科技進步,煤炭利用方式、利用領域不斷拓展,煤炭將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轉變。預測“十三五”煤炭需求將低速增長并保持較大的規模。
姜智敏指出,我國煤炭工業已經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為煤炭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集約化利用將成為發展的主旋律,全行業要圍繞“控制總量,優化布局;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過剩;調整結構,促進轉型;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總體思路,創新發展理念,推動行業發展由數量、速度、粗放型向質量、效益、集約型增長轉變,由煤炭生產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提升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著力推動行業發展理念創新。創新發展理念核心是要牢固樹立市場經濟理念,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持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強化市場意識和市場競爭理念,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活力,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行業發展由依靠政府和政策支持向依靠創新和市場競爭轉變。
二是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要優化資源開發布局,嚴格控制煤炭總量;根據市場需求,控制煤礦新建規模;建立煤礦退出機制,淘汰落后產能,消化過剩產能,優化煤炭生產結構;支持建設大型坑口電廠,促進煤電聯營和煤電一體化發展;支持現代煤炭物流、煤炭金融等新興產業發展;鼓勵煤炭上下游協調發展,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推動煤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催生新的增長點,促進發展方式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三是著力推進科技創新發展。以推動煤炭消費、供給和技術革命為目標,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圍繞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集約化利用,推進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設,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加強行業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推進煤炭行業兩化深度融合,促進行業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兩化融合、人才技術密集型轉變。
四是著力推動生態文明礦山建設。推廣應用綠色開采和清潔生產技術,控制和減少地表損害,以最小的生態擾動獲取最大資源收益;鼓勵原煤全部入選,支持煤炭分級分質利用,促進行業發展由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推動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等二次資源的綜合利用,加大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力度,構建資源、環境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五是著力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科學規劃現代煤化工產業布局,深入研究煤質與氣化爐的適用性,開展低階煤提質、煤炭氣化、新型催化劑等關鍵技術攻關,提高設備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有序建設一批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示范項目,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間接液化技術研發示范和產業化進程,加大煤炭轉化力度,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六是著力推進煤機裝備制造業發展。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關鍵部件研發,攻克核心技術,增強大型成套裝備制造能力和產品的可靠性;注重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提高煤炭裝備智能化水平,推進煤機裝備的數字化控制、自動化生產和遠程操作能力;健全產業配套體系,促進全產業鏈整體升級,提高我國煤機裝備制造能力,促進煤炭行業向現代化、信息化發展。
七是著力推進市場體系建設。運用現代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推動煤炭交易數據平臺建設,完善煤炭市場交易規則,建立煤炭市場信息服務和監測預警新機制,構建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創新企業商業模式,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行業發展由不完全市場向完全市場化轉變,實現煤炭企業由單純提供煤炭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促進煤炭價值鏈由低端向高端轉變。
八是著力推進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強煤礦瓦斯、水害、沖擊地壓等重大災害治理,提高煤礦安全生產保障能力,落實煤礦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規定,健全職業安全健康監管體系,提升煤礦職業健康保障水平,實現煤礦安全管理從大幅降低安全生產事故向提高職業健康保障程度轉變。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