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制造業企業,2015年中聯重科發明專利授權量758件,在全國所有企業中排名第八!”提起科技創新,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院長助理任會禮說自己都“感到吃驚”。
近年來,中聯重科將視野放眼全球,通過借力國際資本、跨國并購、加速國際化,走出了中國企業“站在巨人肩膀上創新”的新樣本。
2012年9月28日,中聯重科研制下線了101米臂架泵車,成為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數年過去了,這一紀錄還未被打破。
業內人士指出,泵車臂架延長哪怕一米都需要克服重重技術難關,而中聯重科101米泵車運用了碳纖維、高強鋁合金和陶瓷等材料,達到了臂架超長、輕量化、減震、操控智能等效果,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
而這一技術的突破,得益于2008年并購意大利CIFA公司。“正是通過跨國并購,我們才得以融合世界最先進技術,研發出世界一流的產品。”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院長付玲說。
成立于1990年的意大利LADURNER(納都勒)公司,是歐洲領先的環境和可再生能源全方位解決方案提供商及投資運營商。2015年年底,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LADURNER公司75%股權。
“我們通過跨國并購,將世界最新的環保技術帶到中國,也使得中聯重科快速融入全球環境高端產業鏈。”針對這次跨國并購,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評價說。
2014年中聯重科并購奇瑞重工,正式進軍農業機械。而就在此前的2013年,中聯重科在美國就設立了“北美研發中心”,延攬了14名世界一流的科技人員進行高端農機研發。
“正是在世界級的研發團隊努力下,2015年德國漢諾威農機展上,中聯重科第一款高端大馬力拖拉機成功展出,這也標志著我國農機裝備制造開始邁向高端水平。”任會禮說。
實際上,在“引進”技術的同時,中聯重科的技術也開始“走出去”。
2016年新年伊始,位于白俄羅斯邊境小城莫吉廖夫的一家工廠內,中聯重科與白俄羅斯老牌卡車制造商MAZ集團合資組裝的首批工程機械產品成功下線,并順利通過海關聯盟的測試認證。
“這個合作,我們利用了自身的技術和制造能力,利用了白俄羅斯的工業基礎和區位優勢。”詹純新說。
從2001年開始,中聯重科相繼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浦沅集團、陜西新黃工、意大利CIFA、德國M-TEC、荷蘭RAXTAR等企業。目前,中聯重科在80個國家建立了銷售和服務平臺,在40多個國家建有公司,業務輻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正經歷著轉型的陣痛,中聯重科也進入環保、農業機械等新興產業,目前,這些新業務已占公司業務的45%。
任會禮認為,“正是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中聯重科的轉型”,他介紹,工程機械與環衛、農業機械有著不少共性技術,這些技術只要攻克了,就像擺在貨架上的“商品”,誰都可以用。
而在研發體系上,中聯重科設置了中央和各事業部“雙層”研發體系,中央研究院側重于共性技術和基礎領域研究,各事業部側重于產品研發。筆者在中聯重科總部走訪看到,有幾十個實驗室和實驗平臺,有測試結構疲勞的、有測試傾翻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實驗數據都應用到研發中。
任會禮告訴筆者,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他的感受是企業科技創新步伐“不是放緩了,而是加快了”。去年中聯重科推出200多項新產品,新產品對銷售收入貢獻度達到52%。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在智能制造和基礎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方面的研發創新。”任會禮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