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省份負責人表示,安徽、河北、山西、貴州、吉林、遼寧、山東、河南八省份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方案已經上報至國務院有關部門。“這是全國最早的8個地區。”上述官員表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4月12日報道,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第一要務,去產能已經形成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全面共識。今年春節前國務院發布兩行業去產能意見,明確要求鋼鐵、煤炭行業3-5年內各壓縮產能1億-1.5億噸和5億噸左右。有意思的是,此次去產能大戰中,地方力度似乎遠超國家預期,一些已經形成方案的地方提出的去產能目標累計總量可觀。
“現在這八個省的煤炭去產能目標已經占到了國家計劃的90%,”上述人士說,“如果31個省市數字加起來肯定是超過國家的,甚至翻番。”
上述人士并未透露八省份壓縮過剩產能的各自目標,目前可見的地方去產能目標,分散于各地已經公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中。
比如山西省計劃到2020年壓減煤炭產能2.58億噸,貴州計劃用3至5年時間壓縮煤礦規模7000萬噸左右,河北則提出到2017年,要減產6000萬噸鋼鐵、4000萬噸燃煤等等。
“大家都認識到我們的產能是絕對過剩,而不是結構性的相對過剩。”地方政府智囊部門官員表示。
查詢煤炭、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報表(以2015年三季度報為依據)發現,A股53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中僅4家公司報告期內營業總收入呈現正增長,其中僅22家凈利潤為正,也就是說將近60%的鋼鐵行業上市公司虧損。
上述53家上市公司中,7家凈利潤增長率跌入-1000%以下,最低的五礦發展凈利潤增長率為-4056%,2015年前三季度虧損14億元,虧損額最大的為甘肅省的酒鋼宏興,虧損35億。
分地域來看,這53家上市公司中就有16家位于上述八省份,占到了全國的30%。
煤炭行業的數字更為悲觀。報告期內,A股煤炭行業37家上市公司中僅2家公司營業總收入正增長,僅3家凈利潤正增長,92%的煤炭行業上市公司虧損。其中,虧損額最大的是山西煤業,2015年前三季度巨虧14億。
這37家公司中位于上述八省份的有21家,占到一半以上。其中又以山西省最多,共有12家。
研究兩行業上市公司報表數字發現,屈指可數的盈利正增長上市公司中,中小規模企業占了絕大多數,有的則是通過降低營業總成本實現了凈利潤的正增長。
如鋼鐵行業凈利潤增速為正的9家公司中,除山東鋼鐵、凌鋼股份外,營業總收入不超過20億。煤炭行業3家凈利潤增速為正的公司,蘭花創科、寶泰隆、永泰能源,也無一不是中小規模企業。
這表明,上述重頭地區的重頭國企,是此次去產能大戰真正的“硬骨頭”。而一些產品結構較活,成本把控較好的企業,也因為“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在全行業的產能過剩中得以存活。
根據目前政策的發布節奏,兩行業去產能的意見已經發布,但沒有按比例分配各省指標,還需等匯總地方意見后出臺實施性的細則。
因此在上述八省已經上報的方案中,主要內容概為煤炭鋼鐵行業五年計劃壓縮產能總量、大的企業分解到的數量、職工分流數量,以及期望的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在這樣的博弈之下,一些地方上報方案頗為積極。“很多地方都想爭取政策,希望方案報早一點能夠爭取更多的支持,這也相當于是一個表態。”上述地方政府人士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