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名不見經傳的鞍山海虹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舉行了一次新產品推介會。讓鞍山許多機械制造業“老大哥”大跌眼鏡的是,平素這個不顯山不露水的小企業,竟當場被國內各地用戶訂走了幾十臺小型工程機械產品。而在12年前,海虹公司還只是徐工集團的一個售后服務部。從為別人干到干自己的,這就是海虹公司背靠“大樹”不斷借力發展壯大的結果。
1992年,董為民和鞍鋼的20幾個待業青年一起,籌集了4萬元錢,辦起了海虹公司。當時,海虹的主要業務就是為徐工機械提供售后服務,也就是干點修修補補的活兒。在很多人眼里,海虹不會有什么大“出息”,因為他們只是跟在別人后面走,圍著別人的產品轉。董為民卻不這么想,他認為,海虹雖然只是徐工機械一個小小的售后服務部門,但他們背靠的是一棵“大樹”。徐工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在技術、管理、產品、市場等方面都有很大優勢。而這些,正是海虹所欠缺的。因此,海虹公司把為徐工機械提供售后服務的過程,更看作是向徐工集團學習的機會。就這樣,海虹不僅鍛煉了自己的技術隊伍,也實現了一個設備積累、技術積累、資金積累及市場積累的過程。
從最開始只能提供維修等售后服務,到經銷徐工機械配件,邊服務,邊學習,邊提高,海虹就這樣一天天壯大起來。1996年,海虹擁有了自己的廠地后,開始為徐工加工配件。再后來,海虹開始與徐工開展委托生產,借用徐工的品牌生產專業車輛。一輛輛貼有徐工商標的水車、垃圾車等專用車輛從海虹駛向全國,有的還走出了國門。去年,海虹實現產值2800萬元,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們既搞售后服務,又搞生產加工。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年與徐工打交道,海虹摸清了國內外工程機械的市場狀況,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營銷網絡。至此,借助于徐工,海虹已基本具備了“自立門戶”的條件。
在資金、技術、設備、市場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海虹決定研發、生產自己的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實現“為別人干到干自己”的飛躍。
在產品定位上,海虹沒有和徐工、廈工等國內大型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唱對臺戲,而是著眼于國外已普遍采用、國內正在興起小型工程機械。在產品研發上,他們除了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外,同樣借助于“外力”——與高等院校開展技術合作。董為民告訴記者:“我們自己的技術水平還是有限的,開發周期比較長。因為市場不等人,新的產品需要盡快推向市場,如果開發的時間過長的話,新產品也會變成舊產品。我們跟國內著名高校合作,主要是借助于他們的技術力量,他們幫我們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我們需要他們的專業技術力量來盡快地把產品推向市場。”
通過與大連理工的合作,海虹只用一年多的時間,就開發出越野工程起重機,而按慣常作法,這一周期起碼要四、五年。2001年,該產品通過了國家鑒定,一舉獲得了六項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他們與吉林大學聯合開發的輪式裝載機、挖掘機等小型工程機械,同樣填補了國內空白。該系列產品順利通過國家級認證,并獲準批量生產,海虹成為國內第一個具備規模生產能力的小型工程機械生產廠家。由于能大量替代人工,而且價格僅為同類進口產品的十分之一,海虹的小型工程機械一下線就受到市場的普遍歡迎,產品供不應求。今年,海虹的產值預計達到5000萬元。
通過不斷地借助“外力”,海虹公司從原來只能提供售后服務,發展成為目前集鋼結構制作、機械加工、液壓設備設計、工程機械產品制造、整機銷售及售后服務、各種專業汽車制造于一體,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型企業。海虹的品牌正迅速走向全國。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