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消息估計好多人沒注意,三一集團進軍保險業,由它牽頭多家裝備機械相關企業籌建的久隆財產保險有限公司3月18日已在珠海正式開業。這是國內第一家裝備制造業的專業保險公司,三一集團持股20%,是控股股東。
此外,三一集團目前還在籌備湖南第一家民營銀行(三湘銀行)。三一重工的人士說稱發展金融是因為他們有錢(400-500億),當然,最終目的還是想帶動實業發展。
可能是最近實體經濟的確遭受了重挫,大佬們紛紛找尋轉向的道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實業企業涉足金融業,而且整體表現出根本停不下來的節奏。
就以目前最火熱的互聯網金融為例,2014年,南方日報稱20余上市公司組團涉足互聯網金融,2015年6月北京青年報統計時已經有50家上市公司涉足互聯網金融,到了今年2月,共時財經的統計結果已經達到119家。
目前來看,涉足金融界的人們有成功也有失敗,更多還處于初步階段,前途未卜。金融圈的水深得連圈內大佬都摸不清,本該是沒人敢輕易碰觸的,卻依然像個大漩渦,吸走所有人心和資源。
為什么?
1、金融圈,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錢洞”,還最賺錢。
早在2012年就有報道顯示,當年上半年市場有一半利潤歸16家銀行,新京報給的標題是“金融壟斷壓垮實業”。2014年,中國上市公司500強中,最賺 錢 的還是金融業(29家金融業公司的總利潤達到1.27萬億元,占500強公司總利潤的一半以上)。即便到了今年2月,新聞依然稱金融業在A股市場發揮著業績“穩定器”的作用,如果剔除金融行業的營利,上市公司2015年凈利將同比下滑21.2%。
以上是宏觀數據,而從微觀來看,也是如此。早期涉足金融界的實業企業,大都賺得盆滿缽滿,羨煞旁人。比如七匹狼集團旗下的投資公司,在2004年就入股興 業銀行,2009年套現,獲利10倍以上。雅戈爾集團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別因為金融投資業務實現凈利潤16.25億元和12.45億元。這些故事 在 實業圈廣泛流傳,自然跟風者眾。
當然,有些時候這些實業家們也不是真的想改行,但和金融沾個邊就能在二級市場上獲得“無上榮光”,為什么不做?去年3月,京天利公布非公開發行預案稱,擬 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5億元,用于互聯網保險平臺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停牌一周后,一復牌市值就提高了10個億。熊貓煙花(已更名為“熊貓金控”)在發 布 P2P戰略之后,僅僅半年時間股價在二級市場就上漲了126%。據說這叫“市值管理”,這些深水后面的故事筆者就不說了,只說表面~讓人看著就“眼紅”的 表面。
自古“商人重利輕別離”,企業本身就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不分實業企業(家)還是金融企業(家),既然本質相同,金融圈的“利”最大,自然對商人具有最大吸引力。
2、實業經營越來越困難
雖然商人重利,但畢竟跨界有風險,如果自己原有的事業很好做,企業家們當然也不會花那么大精力去轉型。但是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實業企業的日子一 日不如一日。一方面企業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升,另一方面融資卻越來越困難,世界工廠優勢失去,出口風險不斷加大。多數產業“野蠻生長”時期的高 利潤時代結束,利潤空間開始越來越小,工廠倒閉,而且是成片成片的,整個行業或地區資金鏈斷裂、大量老板跑路甚至跳樓之類的新聞,不絕于耳。
吊詭的是,實業經營越困難,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圈錢卻越容易,銀行等金融機構更愿意借錢給實力強大的公司,擁有或多或少資本的投資者也更愿意投錢給他們, 于是上市公司每每在IPO或定增以后,握有大量資金,卻對著哀聲一片的實業界不知如何下手,轉身再入金融界,簡直是必然的。
3、多元化經營,既利于本業發展,又可分散投資風險
一方面實業經營困難,專注于一個領域很可能血本無歸。另一方面多元化經營也是大多數公司發展壯大后的優先選擇,類似于個人投資者的“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策略。這個很容易理解。
4、實業大佬的示范作用
有研究稱,基本上現在世界上的頂級大企業沒有不涉獵金融業務的,產融結合是基本配置,做大了的企業家也都有向資本家靠攏的趨勢。在世界500強企業 中,80%以上都采取了產融結合戰略。零售巨頭沃爾瑪公司的信用卡業務、萬豪國際酒店集團的資產證券化業、福特汽車的汽車金融業務,通用電氣的金融服務業 務等,都具有顯著的代表性。
就中國而言,現在實業界的每一個領域,也幾乎都有大佬在轉作金融。最知名的國民老公他爹,全國首富君,稱金融是“萬業之王”,他透露2015年萬達金融集 團收入208.9億元,完成年計劃的697%。這比率,估計把他高興壞了,所以萬達今年把金融板塊提到戰略高度,而且要重點發展網絡金融,打算在三年內實 現萬達金融IPO。至于傳統地產業務,則要開始大刀闊斧地砍縮。此外,郭廣昌、劉益謙等實業界響當當的大佬,也都在金融領域早有布局。
一直走“時髦”路線的京東、樂視,大眾熟悉的蘇寧、海爾、TCL等紛紛通過消費金融、第三方支付等角度切入金融圈。連一些原本十分保守的大佬,比如雙匯發 展,坐擁幾十億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一直很有錢卻一直很保守,最終也沒抗住誘惑,在去年5月就表示考慮申請非銀金融業務牌照。已然是時尚圈一員的明珠姐姐 說“從97年開始,格力就沒貸過一分錢”,卻也在通過格力的財務公司進軍金融業,而且號稱要做成世界一流的金融企業。2014年格力財務公司被選為試點延 伸產業鏈金融服務。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八麄兡敲闯晒Γ奸_始進軍金融業了,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總之,跟著大佬走不會錯?!睉撚胁簧偃耸沁@么想的吧,君不見新 聞報道經常是——“房企紛紛涉足金融領域”或者“家電行業大舉進軍金融業”,都是一個行業一個行業來的。誰帶的頭?當然是大佬們。
5、中國企業組團性質明顯
都不知道為什么說中國人是一盤散沙,明明很愛抱團啊。什么浙商徽商晉商閩商等等,什么青幫……呃……某黨……呃,商會老鄉會同學會校友會,總之組織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在進軍金融業這件事上,實業公司也經常是組團出現的。
比如一開始說的三一重工就聯合了多家裝備機械相關企業,又如在2014年6月,沃爾核材、興森科技、海能達、天源迪科、科陸電子5家上市公司先后發布內容 相似的公告,將與深圳市高新投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簽訂協議共同設立深圳市鵬鼎創盈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的地域屬性就會更強些,廣東、福 建、河南、浙江等多地就有不少媒體對當地的實業企業轉戰金融做過專門報道,描述了企業之間互相影響與幫帶。
6、政策層面的“饑餓營銷”大法好
早期,銀行業等金融圈是相對壟斷/封閉的,眾多實業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是想涉足金融圈也沒什么機會。直到國家開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 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實業企業才有機會帶著早期積累的資金開始涉足金融界,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早期是城商行的重組改制(各家情況不一,早的2002年,晚的到2007年都有),小額貸款公司開閘試點(2008年5月),接著慢慢放開,比如中資保險 公司單一股東持股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到51%等。去年開始又各種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讓互聯網金融如本文一開始說的那樣熱的不行。在我國,政策引導與 鼓勵的重要性,毋庸贅言,而最好用的方法其實蠻簡單——放開,放開,放開。然后原本“餓”得不行的資本一定一擁而上,大舉涌入。
7、真心想為實業發展服務
國家領導層們鼓勵實業龍頭通過金融創新帶動行業發展,這些龍頭公司本身呢,當然也因為格局的不同,開始從整個產業鏈上考慮發展。自己有了雄厚的資金,就開 始想整合產業鏈,為公司上下游客戶提供小額信貸等服務,為他們解決融資難題,利人利己,更好的發展實業,也是一個重要初衷。
8、富二代們喜歡金融多過實業
這是一個有趣的原因。
隨著創一代們漸漸老去,二代們作為接班人漸漸開始浮出水面,甚至不少已經掌握家族企業實權。作為二代,他們的成長環境完全不同于父輩,還有很大一部分人, 被送到國外去接受不同于父輩們的教育,大部分修的還是金融、經濟、工商管理、財務等專業,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深受“資本主義”文化浸淫,思維方式多不同于 “勤勞勇敢”的老一輩?;貒笥窒矚g待在北上廣深等金融氛圍頗為濃厚的一線城市,于是更不喜歡賺“辛苦錢”,而喜歡賺“快錢”。曾有調查研究顯示,他們采 訪的二代中有四分之三或多或少都涉足金融投資領域,或在金融機構工作,或與朋友合開金融公司,或者幫助家族企業管理金融投資項目。待這些二代回歸或接手家 族企業后,帶動實業企業往金融領域發展,也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紛繁復雜的金融業里,哪些是實體大佬們最愛的“對象”呢?
這個就多了,一般頂級的有錢的,就致力拿下“全牌照”。最被大眾關注的互聯網巨頭相關的公司,比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聲稱“對一切金融牌照都感興趣”),都走在全牌照的路上。
大型央企就更不用說了,比如五礦集團就涉足了境內外投資、財務公司、租賃、信托、證券、期貨、基金和保險等領域;中航工業集團旗下擁有證券公司、財務公 司、租賃公司、信托公司、期貨公司、產業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并準備通過收購和參股的方式涉足銀行業、壽險業。其他號稱自己覆蓋財務管理、資產管理、 典當、小貸、融資租賃、私募基金等金融牌照,積極局部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產業基金等創新金融的公司也比比皆是。
其次就是結合自身的業務或興趣或資源范圍,主攻不同的領域。比較早期的就是小貸公司、保險公司等,眼下最熱的自然是互聯網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小貸、眾籌、理財產品銷售和在線金融服務平臺等。
還有自己設立財務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資金集中管理,也進行同業拆借、票據貼現、創新金融產品等業務,為集團成員單位提供金融服務。當然,這種模式做大了就可以形成供應鏈金融,為上下游整合資源、提供融資幫助。
最后,筆者想說一個真實案例:某商學院的一個學員,以投資成立村鎮銀行的名義,組織同學們成立一個合伙企業,但最后以失敗告終。參與者紛紛找組織者討說 法,甚至認為其涉及刑事詐騙,可最后礙于同學情面及各種原因,沒有向公安舉報,上億資金追討遙遙無期。這些人大都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其中有上市公司老 總,有金融圈人士,卻輕易被卷入這樣的“詐騙案”。說到底,都是掉以輕心惹的禍。所以,“隔行如隔山”,實業企業家們進軍金融業還是要謹慎,注重引用專業 人才。至于原有業務與金融業之間的關系,也應適當權衡。畢竟成功的案例雖多,失敗的也不在少數。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