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徐工)漸成焦點。
上半年成績單,徐工再次全線飄紅,并將攜這份優異,迎來本月底的15周年生日——但顯然,徐工之成為焦點,并不在此。
吸引人們聚焦徐工的兩大懸念是:6月下旬,有關方面宣布集團下屬的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簡稱徐工機械)將要改制,出讓其部分產權。盡管“新娘”尚在挑揀,但“跨國婚姻”已屬定勢,應征者中還有“豪門女”。徐工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當然的大哥大,征婚挑偶及婚姻生活,當然地引起了國內同行及市場人士各種猜測關注。一場變革,箭已發出。
作為一家大型工程機械企業,每一次宏觀經濟調控,必遭“株連”。業內有言,調控信號自中樞神經系統發出,傳感到工程機械行業這樣的神經末梢,大約3個月。7月,正是可見端倪之際。
改制升溫?工程機械市場降溫?冷暖鋒面下的徐工,從容之中,王者氣質已露。
底氣——“宏觀調控對實力型企業是新的機遇”
徐工新辦公大樓。空調把燥熱的空氣驅散,浮躁的心緒,頓時沉靜。
富有典型意味的是:這棟大樓,始建于10年前。惜建不逢時,遇上世紀93、94年的那次銀根收縮,集團資金吃緊,大樓旋即擱淺。前年,集團經營形勢“翻盤”,終得續建。去年,搬進新樓,集團上下視此作新啟程,孰知裝修氣味尚未散殆,即遭另一場調控風暴。這使得幾乎所有在這個7月走進徐工集團的來訪者,首先拋出的疑惑就是:這一次,徐工會不會又要因此按下“暫停”鍵?
被一些海外媒體稱為“內地最具投資價值的企業家之一”的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當然不可能有超人手段,令企業逍遙于宏觀調控的真空地帶。上半年成績盡管優異,明眼人還是一眼瞅出端倪:二季度的營業額明顯比一季度降低,且降幅不菲。5月份工程機械的銷量,雖與去年同月比增長22.5%,但去年5月與上一年的比增,為80%。徐工減速,宏觀經濟“點剎”生效。
不過,王民的神態表明,這沒有影響到他的好心情。減速不是暫停,他甚至放言:就算是工程機械只有10%甚至再低一點的市場需求增長速度,對徐工言,仍“是很好的發展機會”。
與這位集團掌門人曾數次接觸,這個7月里的王民,最是氣定神閑,意氣風發。
知情人稱:今非昔比,底氣使然。
數據表明,2003年,徐工集團營業收入逾154億元,工業銷售收入近126億元,雙雙跨過百億雄關,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百億元大集團,再次坐穩中國企業500強席位。國內整個工程機械產品136個,徐工占了一半以上,并且有20個左右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前3名。
“國內沒有一家同行企業的銷售額達到它(徐工)的一半以上,”借用一位國內知名工程機械公司負責人的話,一家知名財經媒體這樣寫道:“對于它,我們只能是仰視”。
被仰視的徐工,麗質實非天成。15年前,三大企業組建集團,徐工的營業收入與銷售收入,分別只為3.3億元和2.8億元。今天被稱為徐工集團的兩個“王牌師”之一的徐州重型機械廠(簡稱徐重廠),8年前,尚在破產的邊緣掙扎。中國傳統國企大半世紀來經歷的輝煌、落魄、痛楚、改革,徐工概莫能避。有的企業就此消亡,有的企業涅磐重生。徐工是后者。
有此打底,行事從容。5年前臨危受命成為徐重廠廠長的張玉純,感到了“船大抗風浪”的自豪。張說“船大”時,恰從機場歸來不久,公文包里那張銷售5臺泵車的合同還有些發熱,而在市場需求更為低谷的6月,徐重廠仍賣掉了509臺起重機——這個銷售成績,就是市場不降溫之時,已屬不錯。這使張玉純一講“風浪”眼無懼色:“什么叫實力?市場需求100臺機器時,我的產品市場占有率50%,是贏家;市場需求只有50臺時,30臺都買我的,這就是品牌實力。”
被廣為關注的徐工改制懸念,業內外、證券市場十分敏感。進展細節還在保密,不過,集團規劃發展部部長陸小平的話,印證了另一種從容:“(實力)使徐工在重組、改制中有更多主動權”。
先行者已經為自己創造了起跑線上的領跑優勢。但是,昨天的贏家未必會是明天的勝者、永遠的王者。徐重廠咸魚翻身后,張玉純連“居安思危”的“安”都不敢認同,而把“居危思進”作為廠訓,其實正是這個道理-----不管企業如何強大,市場風險時刻如達摩克利斯劍高懸頭頂。
對于徐工來說,宏觀調控既是一次檢驗自身實力、抗力的考場,也是工程機械市場重新洗牌的新機遇。或許,徐工其實也期待著在滄海橫流中,一檢、或是一顯英雄本色?
勇氣——“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勇氣有時比智慧更重要”
作為徐州市數一數二的企業,徐工的改制是當地大事。
去年底,徐工放出改制風聲,國內外資本爭相送出秋波,民資更是躍躍欲試。不過,按照集團最新的公布,現已基本鎖定的范圍,清一色為美方投資者。它們是:華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美國國際投資集團、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凱雷亞洲投資公司、花旗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其中,卡特彼勒公司的營銷業績,居世界工程機械的第一。
此名單一出,業界舉座嘩然。有人質疑:徐工改制是否在拒絕內資?有人擔心:強強聯手,以后我們還怎么跟徐工玩?王民輕輕一笑。“讓別人去說吧,徐工只會朝著對國家、對地方、對徐工最正確、最有利的路徑走。”別人希望和徐工一起玩,徐工卻想和更高的高手玩。尤其是,曾想插手徐工的某著名民企,如今轟然倒下,徐工在暗喜逃過一劫時,更堅定了決心遠離錯綜復雜的國內資本,公開場合,徐工似乎也無意掩飾這一點。
這再一次讓人們領略到了徐工式的個性及勇氣。
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在徐工一路走來的曲折途中,敢于不跟風、不從眾,堅持自己的風格與追求,是一條重要經驗,一段時期,多元化被奉為企業增強抗險能力的重要舉措,不“多元”似乎不足以證明自己“做大做強”。當時,多見國內不少知名企業轉戰大江南北,馳騁黑白世界。徐工也高舉過低成本擴張戰略,有過“一年全國各地兼并七八家企業”的“輝煌”。但是。由于線長面廣,這些兼并企業后來大多成為集團的包袱。也終于引發了1999年的集團戰略調整:放棄多元化,堅持以工程機械為主業,走一元化發展之路。
可以想像的大震動!對外,敢于高舉“一元化”、“專業化”旗幟的大型企業并不多;對內,則意味著,一連串的產權剝離、人員裁減將大刀闊斧。前途尚未知,矛盾先叢生。
“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一些當年不解、懷疑甚至不滿這些做法的“老徐工”,如今感慨不已:“其實,經營領導層的勇氣甚至要比智慧更重要。”
很多時候,根本不是知不知道“怎么做”的問題,而是敢不敢這樣做。特別是在“不做事不犯錯、多做事會犯錯”的官場(包括像國企掌門人這樣的“準官員”)潛規則中,勇氣本身,同樣需要勇氣。
棄“多”從“一”,徐工從此全力以赴主攻工程機械,有限的資金、人力悉數用在了刀刃上。實踐證明,徐工非但沒有在一棵樹上吊死,相反,把工程機械產品這棵大樹培植得枝繁葉茂,既延伸了產業價值鏈,增強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又降低了產品研發和制造成本。使這5年成為徐工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直到今天,他們也仍然堅持:在“徐工”沒有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品牌之前,徐工也絕對不會搞多元化然一元化。
一套降龍十八掌,招式雖陳舊,但功練至九層,直可成就一代武林盟主。徐工亦然。
志氣——“用美元打造一個中國的國際級品牌”
此語出自王民之口,無疑,也是徐工“下一步”目標。
美元的加入,看來已是鐵板釘釘。但是,能不能如愿打造“中國的”、“國際化”品牌,外界的議論卻并不如徐工內部樂觀。當年,上海家化與美國莊臣合資,原有兩個優質國產品牌“露美”和“美加凈”后遭冷凍的事件,至今仍在商界流傳并引以為警。現在,徐工確定的6位求親者,個個實力不俗,合資后,資本的牽制,品牌市場的競爭,“徐工”品牌是上行,還是下走?
這樣的疑問,誰都不敢、也不能打保票。
與徐工前世今生結緣32載的王民,述說著自己的最大心愿:讓“徐工”這個民族品牌走上國際工程機械行業的舞臺。無論與誰結姻,他和兩萬名徐工人,都將是“徐工”品牌堅定不移的守夜人和光大者。
“徐工”品牌凝聚了無數人甚至是幾代人的心血。集團馳騁15年疆場,攬下榮譽無數,獲得的獎牌、獎狀,每5天換一個掛著,都能堅持好幾個月不重樣。徐工6月份剛剛拿到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中國馳名商標”雖然使全體徐工人喜不自禁,但他們更看重的是“徐工”已成為中國眾多工程機械用戶心目中的“第一名牌”。
王民的書櫥里放著十多種徐工制造的機械模型,但他最鐘愛的,是那架“徐工”牌裝載機模型。它是中國第一款在世界級國際工程機械展會——寶馬國際工程機械博覽會上展出的樣機模式。每當撫措著它,王民既自豪,又清醒——中國工程機械產品與世界水平相比,差距顯而易見。
那個關于“博士生”的故事,幾乎每位徐工人都熟知:今年3月下旬,溫家寶總理到江蘇視察,百忙中召開了一個企業家座談會。王民向總理匯報徐工情況,打了一個比喻。他說,如果現在世界知名的國際工程機械品牌是研究生、大學生的話,那么徐工則是一個學業優秀、有很大上升空間的高中生。溫總理馬上鼓勵道:徐工要努力成為博士生。
這是總理的厚望,也是徐工人的志向。
國際級品牌不是關起門來自命的,要由市場來封。與外資共舞,確有一番風險,但是,沒有風險的回報,絕對有限。正處于峰顛的徐工,實則是把自己置于一個更宏大目標下的巨大挑戰之中。
徐工從容應戰。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