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2016年鋼鐵去產能仍任重道遠,數據顯示,上半年鋼鐵去產能完成1300萬噸,完成今年目標的30%左右,也就是說今年下半年,任務還有近70%。
鋼企扭虧為盈
8月4日,新華社又連續刊登3篇調查文章聚焦關注鋼鐵行業去產能難題。
鋼鐵去產能,已成為管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窗口,雖然困難重重,但仍在砥礪前行。
8月4日,中鋼協發布了上半年會員鋼企運營情況,終于在長達一年多的虧損寒冬后,給鋼鐵行業送來了一份喜報。
據中鋼協統計,今年上半年,受益于鋼價回暖上漲,鋼協99家大中型會員鋼企的經營狀況普遍好轉,“扭轉了全行業虧損的局面,成績來之不易。”
中鋼協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會員鋼企實現營收1.29萬億元,同比下降11.93%;但利潤總額達125.87億元,同比增長4.27倍;虧損企業26家,虧損額136.9億元,同比下降22.8%。
與之相對的是,就剛剛過去的去年,鋼鐵行業遭遇10年來最冷的寒冬,上述會員鋼企全年虧損總額達到645.34億元,虧損面高達50.5%。
從巨虧到盈利,背后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資深鋼鐵行業分析師徐向春表示,鋼企扭虧盈利背后有鋼價上漲和去產能取得階段效果、出口大增等三大主因。
首先,鋼價的回暖上漲是最直接的因素。“去年螺紋鋼價格最低曾跌至1600元低位,而今年3月和4月,受國內基建和地產開工需求回暖,鋼材價格也持續上漲,最高曾達3000多元高位。”徐向春表示,4月行情最好的時候,有的鋼企一噸鋼材可以賺到超過1000塊的利潤,隨后5月鋼價小幅回落,部分鋼企的平均利潤也在300至500元之間,“多數鋼企上半年能扭虧盈利,其實是在預料之中的。”
其次,去年部分虧損嚴重的鋼企被迫停產,不少省份主動關停落后產能等,全國大約有數千萬噸的產能退出市場,供需階段性失衡,也帶來了今年二季度鋼市的需求回暖。
此外,在內外貿價差明顯的情況下,鋼企加大了出口力度,也為利潤大增貢獻不小。中鋼協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4億噸,同比下降1.1%;全國出口鋼材5712萬噸,同比增加472萬噸,增長9%;進口鋼材646萬噸,同比減少19萬噸,下降2.8%;凈出口折合粗鋼5255萬噸,同比增加507萬噸,增長10.7%。
上述鋼價上漲帶來的企業扭虧盈利,在武鋼集團和鞍鋼集團兩家鋼鐵央企身上都得到了印證。7月20日,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在武鋼上半年經營工作會議上表示,由于今年鋼材價格上漲,武鋼抓住行情回暖時機控制成本,上半年整體扭虧并實現利潤7.03億元。而去年,武鋼股份曾以75億巨虧成為國內A股市場的“虧損王”。
同樣,鞍鋼股份近日發布的公告也顯示,其上半年預計實現盈利3億元。作為央企鞍鋼集團的上市平臺,其2015年曾巨虧46億元,創下其上市來的最大虧損紀錄。
在去產能政策出臺大半年之后,產能過剩最嚴重、經營情況日益惡劣的鋼鐵行業,在年中時刻,暫時走出了虧損的泥潭。連日上市鋼企密集發布的業績預告中,扭虧為盈也成為全行業共同的趨勢。
但中鋼協也指出,盡管會員鋼企整體扭虧,但其銷售利潤率僅為0.97%,在工業行業中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不同的鋼企間因區域、所有制形式、生產規模的不同,企業間經營效益差距很大”。
4500萬噸僅完成30%
下半年去產能任務依然艱巨
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過度擴張,全國粗鋼產能已高達12億噸,去年實際粗鋼產量8億噸,全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平均不到70%。
隨著大宗商品寒冬席卷全球,產能過剩的鋼鐵行業也陷入市場寒冬,國內不少鋼鐵企業出現虧損嚴重甚至債務壓頂、資金鏈告急,瀕臨破產邊緣。
在嚴峻的產能過剩形勢下,今年2月1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該文件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國要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按照計劃,2016年內要完成450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
徐向春介紹,由于3、4月份的一波鋼價上漲,原本被迫停產的部分產能紛紛復產,去產能的進程又出現了反復,“許多停產的鋼廠在今年二季度受暴利誘惑紛紛點火復產,4月和6月的鋼鐵日產量創出2次歷史新高!”
新華社在8月4日調查文章中也提到這一點:“今年6月份,我國粗鋼產量達6947萬噸,折合日均產量231.5萬噸,超過4月份231.4萬噸的歷史峰值——一邊是轟轟烈烈的去產能,一邊是鋼鐵產量創新高,顯示去產能在執行層面尚有癥結待解。”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鋼鐵去產能的量達1300多萬噸,僅占年度目標4500萬噸的30%左右。
“2016年下半年,還有70%的去產能任務要落實執行,可以說任務十分艱巨。”徐向春表示,“能否執行到位,關鍵要看地方政府在穩增長和去產能之間如何平衡,以及環保、質量、能源等部門的監管能否落到實處。”
新華社文章還指出,除了鋼價上漲鋼廠復產外,各省上報的去產能目標與實際落地執行的情況也可能會存在偏差。“數據顯示,河北省今年計劃壓減煉鋼產能1422萬噸;江蘇今年計劃壓減粗鋼產能390萬噸;山東計劃‘十三五’壓減粗鋼產能1500萬噸,折合每年300萬噸。僅這三個重點鋼鐵省份去產能的量加起來,今年去產能的任務就幾乎完成了一半。”
今年,國務院為了妥善解決去產能過程中的富裕人員安置等問題,為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設立了1000億元的專項獎補資金。“各地為了拿到補貼資金,可能會積極上報去產能的目標,”但最終,“是否落到實處,我們還是希望他們能用關停產能的詳細清單來說話。”
中鋼協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4日在電話中表示,下半年鋼鐵行業去產能,依然面臨債務問題、人員安置、兼并重組等多方面挑戰。中鋼協也指出,2016年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已經明確,下半年進入執行和核查階段,完成化解過剩產能任務還面臨著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兩大難題,如何在困難時期妥善安置好職工,如何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化解債務風險,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下半年鋼企的盈利能否持續,就要看4500萬噸去產能任務的落實情況。如果落實到位,產能過剩的情況得到有效化解,鋼價就有望趨于穩定,那么對鋼鐵企業的全行業盈利就能保持謹慎的樂觀。”李新創稱。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