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界人士認為,河鋼和首鋼合并傳聞反映了我國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執行層面,目前還沒有十分明確的思路。國家希望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探索,形成我國鋼鐵行業國企改革的樣本,盡管河鋼與首鋼都否認了雙方合并的消息,但并未否定雙方之間合并的可能性。
跨區域重組鮮有成功案例
從長遠考慮,兼并重組是我國鋼鐵行業去產能的一種方式,鋼鐵企業合并可以增強行業對于上下游企業的話語權以及提高行業集中度。2005年12月,民營企業建龍集團參與通鋼重組。2008年初,通鋼嚴重虧損,建龍集團以股權分立的形式退出。2009年,鋼鐵行業宏觀形勢好轉,通鋼開始重新盈利,建龍集團“殺回馬槍”控股通鋼,通過“一進一出”獲得吉林精品鋼基地和通鋼原有的礦山所有權,并將進口鐵精粉造成的巨額虧損轉嫁給通鋼。2009年7月22日,吉林省國資委向通鋼集團高層傳達增資擴股決定:建龍集團以10億元現金和其持有的通鋼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向通鋼集團增資控股至66%,吉林省國資委直接持有通鋼集團的股權降至34%,引發爭議。最終吉林省政府宣布終止重組方案,建龍集團永不再參與通鋼重組。
2005年12月,武鋼與柳鋼簽署聯合重組協議,雙方共同出資設立武鋼柳鋼(集團)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并計劃投資600億~700億元,在防城港打造一座年產千萬噸的現代鋼鐵城。但到了2015年,隨著廣西區國資委的退出,柳鋼與武鋼這場跨區域重組宣告失敗。2008年,山東鋼鐵重組日照鋼鐵,并先后并購了青島鋼鐵、齊魯鋼鐵等省內鋼鐵企業,但到如今,山東鋼鐵所兼并的企業仍然各自獨立,山東鋼鐵總部并沒有實際的財務權。
根據上一輪兼并重組的經驗來看,我國鋼鐵企業重組的模式大致包括:寶鋼集團基于市場化原則對八鋼和韶鋼等的跨區域重組模式、河北鋼鐵和山東鋼鐵的政府主導模式、唐山民營鋼企之間的抱團取暖模式以及打通國營和民營的漸進式股權融合模式。不過,我國鋼鐵企業上一輪兼并重組并未解決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除了河鋼整合省內幾家鋼鐵企業相對成功外,其他跨區域的鋼鐵重組基本都沒有成功。
以重組去產能難度較大
我國鋼鐵行業經歷2015年的全行業虧損后,去產能已經迫在眉睫。對此,國家政策明確表示,要加快鋼鐵企業兼并重組的進程,要求在全國形成3~5家超大型鋼鐵集團。如果傳聞中的河鋼與首鋼重組,顯然符合這一政策要求,因此在武鋼與寶鋼重組進程開啟之后,河鋼和首鋼重組重新被人提及。在國企改革和鋼鐵去產能的背景下,鋼鐵企業巨頭之間的平行合并并非可取的模式,強強聯合往往會伴隨很多潛在問題。目前,我國鋼鐵行業中,國企比例占比較高,國家能推進的兼并重組主要集中在國企層面,但需要淘汰的過剩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小規模的私營企業,通過政府力量無法實施。就是說,若希望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達到真正去產能的目的,實施難度有點大。種種信息表明,河鋼和首鋼兩者之間的跨度太大,遠不如寶鋼和武鋼重組那樣來得方便。2005年2月,首鋼搬遷方案正式批準,開啟了首鋼搬遷的進程,直至2010年年底,首鋼北京石景山區廠區的爐火全部熄滅,才宣告搬遷進程的完結。而早在首鋼搬遷之初,首鋼與河北省鋼鐵業就進行過一次不太成功的重組試驗,但兩者之間整合的難度太大,最終無疾而終。
當時,首鋼與唐鋼共同出資組建了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由首鋼控股。但是到2008年,在全國各地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大潮中,河鋼開始對唐鋼集團進行兼并重組,在此過程中首鋼逐漸失去了對唐鋼的控制權。原本首鋼希望通過整合唐鋼,最終形成一個新的鋼鐵集團,但結果卻是河鋼整合了唐鋼、宣鋼、邯鋼等,最終形成了河北鋼鐵集團。可見,首鋼在上一輪重組過程中,沒有占到主動權,以致在此后的數年中,并未再提及關于河鋼與首鋼的重組話題。其中,資本效率與政府效率的不同步是上一輪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最大問題。
如今,針對河鋼與首鋼兩者重組的傳聞,不少人持懷疑態度,認為兩者之間重組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涉及的范圍太大太廣: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較大,發展戰略完全不同,并且分屬于不同省份的國資委,在兼并重組過程中主要涉及包括政府和企業主體的利益分割和內部管理上的分配,企業當家人不同,對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不同,重組難度十分大。而且,河鋼和首鋼分公司太多,在雙方企業兼并重組之后的資產、業務鏈條等要素資源的融合以及企業間戰略、人員、管理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方面,都存在較大難度。
重組需按市場化推進
對河鋼和首鋼重組持肯定態度的人士認為,盡管兩者之前發展戰略不盡相同,但在進行資產重組過程中,通過相互融合可以淘汰同質化或者相對劣質的產品,實現同一區域生產結構的優化和去產能,有助于改善京津冀區域的供應環境,怎么看都是一件有利的事。雖然河鋼和首鋼分屬不同省份的國資委,但都同屬于國企,而且首鋼搬遷至河北之后,本身就兼并重組了通鋼等企業。同時,除了鋼鐵行業的去產能及重組這個大前提,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同樣是重組的催化劑。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逐步推進,特別是海關一體化、稅收一體化等方面的加速推進將促進京津冀三地工業的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而國企改革和兼并重組將是未來京津冀地區工業企業發展的重要突破方向,因此河鋼與首鋼兼并的可能性較大。
在鋼鐵企業大洗牌的背景下,被收購重組對于那些經營狀況不理想的鋼鐵企業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結果,但是還有不少企業恐將面臨退出的命運,其中首先面臨清退命運的就是那些僵尸企業。不管是重組還是清退,對于鋼鐵企業和行業本身來說都是痛苦的,如何讓鋼鐵行業進入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必須要對過往鋼鐵行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包括企業自身的產權模式、經營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政策層面對鋼鐵行業的引導模式等。但不論怎樣,在新一輪的重組過程中,鋼企要避免過往重組成功率不高的問題。對此,有觀點認為,我國鋼鐵業真正的重組路徑需要企業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去推進,從企業的互補性和產品結構等方面自由組合,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才能避免重走“整而不合”和“拉郎配”式的重組老路。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