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站在湖南和全國,還是放眼全球,民營企業三一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無不讓人稱奇。從一個最初僅有幾百萬元資產的山村小企業到年銷售收入過30億元的全國知名企業集團,三一只用了僅僅10年時間,年均80%的增長速度堪稱世界同行第一。難怪今年4月,三一首次亮相德國慕尼黑國際工程機械展銷會,世界排名前幾位的重工巨頭卡特彼勒、沃爾沃、寶馬無一例外地前來展臺參觀,對這個來自中國的“黑馬”和競爭對手驚呼:“要重新認識中國的工程機械制造業。”
三一,這家長沙和湖南引以為榮的企業,儼然已成為中國工程機械一張最引人注目的名片。近日,三一又成功入選“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中國最佳運營績效公司50強”,躋身“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最有影響力品牌三強”。與此相映生輝的是,在國家宏觀調控形勢下,三一重工逆勢飛揚,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6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8.89%,出口銷售額同比增長6倍。
三一的迅速成長,憑的是什么?探尋其中奧秘,我們從中獲得許多深刻的啟示。
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結構和技術。三一以“自強不息、產業報國”的企業精神,扛起耕耘民族工業實驗田的大旗,用高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裝備工業,走出了民族裝備工業的振興之路。
“一方面是要解決中國工業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一方面是要收復洋產品搶占的市場。”三一人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當初進入重工業制造領域的艱難。
1994年,面對重工領域德、日、美三國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三一創始人梁穩根一語驚人:“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結構和技術。”梁穩根回憶說,企業剛成立時就提出了一個目標,要讓施工隊用上中國的品牌。三一當時做了幾件事:在所有員工中統一思想,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直面問題,探索出路,走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之路。
把高新技術打造成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三一找到了進軍重工領域的突破口。他們成立三一研究院,每年以高于行業平均水平3倍的投入進行科研開發,近300名工程技術專家夜以繼日地進行科技攻關和技術突破,通過計算機采用先進技術與設在美國、法國和香港等地的三一工程師辦公室實現全過程交互式并行設計、研究和開發。他們不惜重金向全國網絡人才,一批工程機械行業的精英聚集到三一的麾下:易小剛,北京自動化研究所原所長,國內知名液壓專家,9年前進入三一重工,攻克了混凝土輸送泵的系列難題,為三一泵贏得中國泵王的美譽;李冰,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教授,加盟三一后,接連開發出7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壓路機和瀝青攤鋪機等新產品,獲得10多項國家專利。
高新技術的原動力就這樣迅速迸發出來,三一新的主導產品混凝土輸送泵、壓路機、推土機等紛紛上市,與洋產品一決高下,逐漸奪下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業績。2003年,三一銷售混凝土輸送泵500多臺,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輸送泵制造商。
一個企業95%的東西是可以學習和模仿的,只有5%的個性化服務模仿不了,就是這5%決定了95%的效率和效益。三一用獨特的服務鍛造了又一核心競爭力。
市場經濟里,賣產品其實就是賣服務。
三一重工近年迅速從洋產品手中收復失地,使三一拖式混凝土泵成為了中國的泵王,國內市場占到45%以上,混凝土泵車和大噸位液壓式振動壓路機也成為中國第一品牌,這些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個性化服務。
買方市場下,客戶成為稀缺資源,成為企業爭奪的焦點。三一以靈敏的市場觸覺感受著這一變化,并及時地進行著服務管理模式的變革。三一首先立起“一切為了客戶”的服務核心理念,并要求在一切有能力做到的環節上實現與客戶的良好互動,為企業積聚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他們因此建立起一套切實可行的制度:顧客投訴處理機制、一機(所售機器)一檔制、服務指標檢測管理制、完善的培訓體系等等。率先在全國開通800客戶服務電話,組建了遍布全國的分公司、辦事處和服務站網絡。并斥巨資實施三一CIMS工程,建立起產品的制造、調試、試用、質檢、安裝、排故、維護全過程的監督管理系統。
千方百計確保99%的用戶滿意,絞盡腦汁找到另外1%遇到煩惱的用戶,這是三一給自己定的服務目標。為找到1%的遇到煩惱的用戶,三一人采取了三條過硬措施:一是100%反饋卡簽章,征求用戶意見;二是設置專門回訪用戶電話,由專人地毯式回訪用戶;三是100%由售后服務人員換位思考與分析,尋找潛在的不滿意用戶。在一次產品質量問卷調查時,廣西的一位客戶試著在質量評價欄填了“一般”。三一人對此卻不一般,他們先后5次派人前往尋找這位客戶。事后,這位客戶驚嘆:“真想不到為了‘一般’,三一人還千里迢迢來調查。”
一切為了客戶。三一人付出了許多常人未知的艱辛。有年春節初一,遼寧一用戶急需壓路機,一位出差剛回來的售后服務員接到通知,二話沒說就上了送貨車。當他在紛飛的雪花中將3臺壓路機按時地交到客戶手上時,這才想起自己已經7天沒吃過一口熱飯,沒喝過一口熱水了。
難能可貴的是,三一永不滿足自己已有的服務,時刻創新著服務內涵。把客戶變成公司“員工”,就是一個重要的創新。他們用自己的資金和技術培養客戶的機器操作手,光培訓,每年就要投入200多萬元。有人問花這么多錢培養這支隊伍值不值,三一人回答卻非常干脆:沒有他們,就沒有三一決勝市場的今天。
小企業做事,大企業做人,小企業靠權利管理人,大企業用文化管理人。企業是凝聚了人的精髓的,所以辦企業只要人先領會了,那么整個企業也就實現了目標。
在三一,有一條給人警醒的標語:“疾慢如仇”。這是企業要求每一位員工必須具備的工作作風。公司的員工都說,這四個字體現了三一的市場觀和服務觀,也濃縮了企業文化的精髓。
說起企業文化的作用,三一集團執行總裁向文波打了個比方,獅子和羚羊的賽跑,只有速度的差異。三一文化的一個重要精髓就是“疾慢如仇”,強調以最快的速度對市場、對客戶做出反饋,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產品改進新工藝,以簡潔明快日事日清的風格做事。從1999年以來三一相繼推出混凝土泵車、壓路機、挖掘機等10多個系列新產品,每個產品從立項到上市都不超過一年。如瀝青混凝土攤鋪機,2000年8月才決定開發,次年4月樣機就已下線,6月產品就走入市場,國內外企業幾十年研制這一設備的歷程,三一不到3年便已走完。如今產品已在全國各地大顯身手,公司已成為國內能生產高檔攤鋪機的3家企業之一。
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是梁穩根創業時的抱負。如今,這成為三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商注冊時,梁穩根就執著地給企業性質烙上了“社會型”企業的印記。他向社會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三一不是某個人的企業。這一文化理念讓三一人進行企業戰略決策時不盲目跟風,也不好大喜功,即使在許多民營企業急劇膨脹發展時期,三一依然保持十分的冷靜,專注核心業務。這讓三一在許多民營企業深陷產業多元化泥潭的時候仍然能夠穩健發展。同時,三一踐行著一流貢獻的使命,為社會提供了8000多個工作崗位,去年納稅突破2億元,位列中國民營企業納稅榜前三名。
先做人,后做事,品質改變世界。三一文化的理念已滲透內化到公司員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發著三一人朝著“到2010年實現年銷售收入300億元”的目標奮進。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