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是錢塘江大橋安全行車的第18859天。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全國所有特大鐵路橋中,錢塘江大橋不斷刷新著安全行車紀錄,沒有一座橋能超越它。
1937年,在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主持下,中國人設計建成了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從大橋開工時的一張老照片可以看到,當時的國人還身著古樸長衫。
轉眼間,大橋建成通車已經67年。
歲月在鑄就大橋榮耀的同時,也不可逆轉地催其老去。
錢塘江大橋如今已超齡服役17年,原先厚實的鋼板有的已薄如指節,原本鐙亮的鋼梁有的出現銹跡斑斑……
為了保護好大橋,杭州工務段大橋領工區的歷代橋工們耗盡心力。今年4月,他們開始運用國內橋梁建設中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整修大橋。37名工人利用每周二、四上午的38分鐘時間,逐一為大橋更換老舊的下平聯鋼板。
鋼板至今已換了數十塊,但,這對于一座長達1400多米的特大公路鐵路橋來說,僅僅只是個開始。
錢塘江上最古老的一座大橋,正經歷著一場漫長而細致的“蛻變”。
封道的時間分秒在流逝,轉眼已過半,記者身側幾名工人口里不時用“快、加緊”之類的詞句,提醒著自己和工友。
往前幾步,第二組的5名Q工人,正奮力將一條百來斤重的有些腐朽的枕木移開。
每天100多輛列車從鐵軌上呼嘯而過,長時間的承壓和摩擦,再加之空氣的氧化,一些用了十多年的枕木露出了空洞。工人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發現這些已經失效的枕木并且及時更換。
一根枕木的平均使用壽命約為20年,由此不難推斷,錢塘江大橋上數千根枕木已更換了3輪有余。
換枕木只是大修的一部分,每周兩天上午的38分鐘,對于更換鋼板的工人是如此的珍貴。
換骨療傷
擠出來的38分鐘
錢塘江大橋是浙贛鐵路上的重要橋梁,第五次鐵路大提速之后,每天由這里通行的列車已達140多趟。每星期白天惟一沒有客車經過大橋的時段,只有兩個———周二、周四上午11時左右,而且,每個時間段只有38分鐘。
去年,鐵路部門為錢江大橋專門組織了一次“會診”,全國各地橋梁專家和高級工程師得出共同結論:錢江大橋要修了。
怎樣實施成了最棘手的問題。杭州工務段曾就如何整修大橋,向武漢、南京長江大橋“取經”,但這些大橋都不如錢塘江大橋“年長”,暫時還沒有整修之憂。
難題拋了回來。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和協商,鐵路部門最終確定了采用列車運營間隙施工的方式,施工時間只有38分鐘。就是這樣,一些貨車為配合整修,經過的時間都被提前或延后。
用如此之短而零星的時間整修一座特大鐵路橋,在全國橋梁建設史上,都不能不說是一個創舉。
38分鐘換七八塊鋼板
哨響意味著封道開始,領工員高月祥的一聲響亮悠長的口哨,立刻讓37名混身沾滿油污的工人開始手持器械忙碌起來。
工人們更換的鋼板,準確的稱謂應該是“下平聯連接鋼板”,它枕在鐵軌和枕木以下,連接在兩塊鋼粱之間,主要是分擔列車經過時產生的巨大壓力。
比起4月前的初次施工,工人現在對這項施工工藝已經由陌生轉為熟練,甚至是得心應手了。
回憶起第一次換板的情形,陳少波仍記憶猶新。他說,剛開始試驗的時候,工人僅靠榔頭不停敲打,以震松枕木移開“下平聯”。38分鐘下來,最多能換一塊鋼板,有時甚至一無所獲就草草收場。
熟練以后,工人們甚至在施工中用上了自創“點子”,修理汽車用的千斤頂也搬上了大橋。他們說,有了這個“大力士”支撐,撬開枕木換下老舊的鋼板至少省了一半的力氣。
現在的一個38分鐘,工人們最多已能換下7至8塊鋼板。
幾個月的摸索和實踐讓工人們對整修大橋信心十足。“今年拿下150塊!到明年年底,大橋就能修整完畢!”杭州工務段大橋領工區的黨支部書記陳少波斷言。
工人練就一身“猴猻本事”
登上大橋并不容易,在通過了鐵路和武警部門的雙重允許后,記者才第一次置身于錢塘江大橋的鐵路橋面。
從腳下鐵軌的縫隙處,可以清晰地看見奔流的滔滔江水;兩側是道道鋼梁,陣陣江風;頭頂上,還不時傳來大型客車通過公路橋面的轟隆聲……一踏上橋面,腳步就不禁顯得有些戰戰兢兢。
這時,在記者前方,杭州工務段大橋領工區已經有三個小分隊在橋面的鐵軌上忙碌開了……他們熟練地從大橋一側的鋼粱鉆出,三步兩步就攀上了高處的橫梁。
看到記者詫異的眼光,陳少波笑了。他解釋說,因為常年在大橋上作業,37名工人都練就了一身“猴猻本事”,在大橋上下攀爬,如履平地一般。
封道還未開始,工人們已經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因為分秒必爭,封道之前,工人們就開始“打前戰”,只留一些不得不封道后做的工作。
由于錢塘江大橋兩側都各有一個彎道,整修由大橋中部開始,這樣,即使列車駛來,留出的緩沖時間仍是最長。
列車貼著后背經過
封道已進入尾聲,工人們用專門的器械將螺栓旋緊,把枕木歸回原位。記者站在他們旁邊,感受著他們的忙碌與鎮定。
哨聲再度響起,領工區領工員高月祥站到鐵軌中央,他雙手舞動小旗,告訴工友:封道即將解除。
陳少波介紹,無論是否完工,這時施工都將告一段落。抓緊清理施工場地,保證列車安全通過,否則出現意外造成列車晚點,哪怕只晚一分鐘,就算是一次事故。所幸,這樣的事故在大橋幾十年的歷史上還從未有過。這一點至今令大橋領工區引以為豪。
自踏上大橋開始,耳旁一直能聽到短促的“嘀———嘀———”聲。這是大橋專用的報警裝置。每當橋上有火車接近,就會發出“上行或下行來車”的提醒。
又過了2分鐘,由遠及近,已經可以清晰地聽到車輪的轟鳴。
這時,攝影記者為了捕捉鏡頭,探出身子貼近鐵軌的方向。一直輕聲說話、給人感覺沉穩的陳少波,突然拔腿跑過去,一面大喊著“靠邊”,叫住已經探出半個身子的攝影記者。事后陳少波說,大橋上橋側的通道與列車的距離僅有50厘米,稍有疏忽,列車就可能卷走行人。“普通人也許不了解,這樣的情況已是相當危險。”他心有余悸地說。
幾十年的護橋生涯,養成了橋工們小心謹慎的性格。安全,成了刻入他們心頭的兩個字。
解除封道后,第一輛列車呼嘯著經過大橋,記者雙手攥牢鋼梁背對著列車,仍能感受到巨大的震動和轟鳴,列車行經時卷起的大風,將衣角吹得呼呼作響。
前塵往事
錢江大橋數次毀于戰火
舊時杭州有句歇后語:錢塘江造橋———不可能。如今錢塘江上已建、正建和將建的橋梁已有十座之多,舊時的歇后語如今已被人遺忘。
而最早沖破這一“不可能”的,就是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江面寬3公里,地質結構復雜,江潮洶涌,造橋困難。錢塘江大橋由中國著名橋梁工程師茅以升設計,并主持施工,歷時925天建成,是中國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錢塘江大橋的誕生,徹底結束了中國人無法建造公路鐵路特大橋的歷史,因此被譽為“中國橋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然而大橋命運多折,大橋通車時正值日本侵略者大舉進攻中國,上海失守之后,杭州危在旦夕。茅以升接到了配合部隊炸掉大橋的指令,以此斷絕日軍南下進犯之路。實際上,茅以升在建橋時似乎就有預感,他讓人在大橋南2號墩上預留了一個長方形大洞,當時他沒有向任何人解釋這樣做的原因。炸橋時,此洞便是主要爆破點。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時,隱約發現滬杭公路有日軍騎兵奔來,他斷然下令炸橋。轟然巨響,滿江煙霧。一代名橋,存世僅89天就這樣被炸毀。抗戰勝利之后,茅以升重修大橋。錢塘江大橋后來又幾次毀于戰火,屢炸屢修。
如今,這些大橋往事除了老一輩的橋梁工仍留存于記憶中,很多已不為人知。在大橋西北側的叢林間,掩映著一座記載著大橋興衰的紀念館,可惜參觀者寥寥。
延年益壽
完工后能再行四十載
置身錢塘江大橋鐵路橋面,視角全新———巍巍六和塔挺立于西北側,高塔周圍嶂巒疊翠,寬闊的之江路緩緩延伸,腳下滔滔錢塘江水奔流而去。“在大橋上看潮,那才叫壯觀呢!”一位橋工帶著憨厚的笑容說。
數次毀于戰火,大橋受到的損傷較大,這給大橋的日常維護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錢江大橋全長1543米,共有15個橋墩,16個橋孔。除了日常養護,領工區每年都要更換一孔(兩個橋墩間的區域稱為一孔)的枕木,并油漆這一孔的橋梁。“不過就算每年換一孔,換完整座橋的枕木也要16年。”陳少波說。錢塘江大橋的養護工程不僅細致,而且漫長。
壯闊的大橋,展現出一片廣闊舞臺,同時帶來了種種野外作業的艱辛。
盛夏,大橋上的鋼粱被烤得發燙,橋工仍要在上面攀爬;寒冬,強勁的江風陣陣,橋工仍需頂著嚴寒巡邏;刮臺風的日子,狂風和如注的暴雨幾乎要把人撂倒……
大橋領工區的37名橋工,仍日復一日地維護著大橋,才仍使得這座設計橋齡為50年的大橋,在經歷了67年后,還依然如初。
陳少波還不止一次地說起,目前的大橋不論從結構還是穩定性上來看,都十分穩健,只要更換了銹蝕的下平聯鋼板,使用壽命大幅延長不成問題。
今年,杭州工務段計劃完成8個孔區域內的下平聯更換,而整座橋完成大修,預計要到2005年11月。“完工后,大橋至少還能安全運行40年!”橋工們頗為自信地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