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部分地區工業保持加快態勢,比如江蘇、浙江,但是天津、山東、廣東放慢明顯,河北、北京、上海等地保持低位,而天津過去多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位居全國第一、第二。
當國家統計局公布7月各地規模以上工業數字時,東部省份的分化進一步擴大。
其中部分地區保持加快態勢,比如江蘇、浙江,但是天津、山東、廣東放慢明顯,河北、北京、上海等地保持低位,可供對比的是天津過去多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位居全國第一、第二。
數據顯示,天津工業減速,主要是鋼鐵、石化等放慢導致的;一些地方工業保持高位,比如福建,則與鋼鐵等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有關。
對此浙江省社科院區域經濟所所長徐劍鋒告訴記者,浙江工業原先多年也是偏低的,很多傳統的產業被淘汰了,包括鋼鐵。
現在浙江工業加快,主要是因為很多新興產業比如健康產業、信息產業的帶動,“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中國逐步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傳統產業比重大的地區經濟需要有新的動力,否則難以快速增長。”他說。
天津工業增速步入“6時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東部省市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差距擴大。
其中,浙江、福建、江蘇的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為8%、8%、8.5%,分別比6月的7.7%、7.6%、8.3%有所加快。
部分省份增速有所下降,比如山東、廣東、天津的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為6%、6.1%、6.6%,分別比6月的6.7%、6.8%、9%增速有所下降,其中天津的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約20年來首次步入到“6時代”。
為什么東部省份工業分化差距如此之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這主要與各地的去產能有關。
比如河北、天津7月的粗鋼產量分別為1522.56萬噸、154.08萬噸,與2015年7月的1568.8萬噸、152.8萬噸相比,基本持平。天津7月的鋼材產量是707.72萬噸,少于上年同期的728.3萬噸產量,天津鋼材產量已經持續2個月下降。
但是江蘇、福建、山東的7月粗鋼產量分比為903.5萬噸、129.4萬噸、588.54萬噸,分別比去年同期的876.8萬噸、102.7萬噸、551.6萬噸有所增加。
上海、北京的工業保持低位,也與兩市一直有規劃地把包括鋼鐵等傳統工業逐步退出有關,北京一般的加工業都開始向河北轉移。
對此, 天津行政學院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臧學英認為,現在天津的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新、高質三高方向轉變,目標是向全國先進制造基地發展,圍繞這樣的目標定位工業出現結構調整也正常。
而福建等多地工業保持高位,與鋼鐵等重化工業保持高位有關。
就全國而言,鋼鐵行業確實短期內扭虧為盈,“但這不是說鋼鐵市場面臨的基本形勢發生了變化,整體過剩的趨勢沒有變,產能過剩還需要進一步淘汰。” 鋼鐵生產專家馬忠普告訴記者。
統計局數字顯示,1-7月份,全國粗鋼累計產量為46652萬噸,同比下降0.5%。另有數字顯示,1-7月全國粗鋼表觀消費量40444萬噸,同比下降1.9%,比粗鋼產量降幅高1.4個百分點。
天津放慢、浙江加快
在天津鋼鐵生產放慢的同時,浙江也是這種情況。
7月浙江粗鋼產量是113.28萬噸,比上一年同期的123.4萬噸產量有所下降。由于浙江去鋼鐵產能的步伐加快,獲國家發改委點贊。
為什么鋼鐵減產浙江整個工業反而加快呢,這與很多新興產業加快有關。
浙江統計局數字顯示,浙江1-7月比1-6月加快的工業產業,有石油加工、汽車制造、通信電子、醫藥、儀器儀表、有色金屬。
浙江統計局數字顯示,7月份,浙江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9%、11.0%和10.1%,分別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3、4.0和2.3個百分點,拉動幅度比上月提高0.6、0.5和0.1個百分點。
尤其以信息經濟、高端裝備為代表的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7月份,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健康制造業等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9%、11.1%和14.5%,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高3.9、3.1和6.5個百分點。
新產品釋放增長潛力。7月份,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光纖、智能電視、太陽能電池、光纜等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倍、70.0%、45.8%、35.2%、22.9和22.4%。
對此,徐劍鋒指出,浙江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石化行業本身也是過剩行業。“其未來如何轉型也需要找出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今年前7個月,浙江原油加工量是1463.7萬噸,低于山東的5625.5萬噸、廣東的2850.7萬噸、遼寧的4048萬噸。而7月天津的原油產量和原油加工量分別同比下降7.8%、6.5%,這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天津工業。
目前上海石化也在搬遷,北京燕山石化也面臨遷出。
臧學英認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天津被定位是國家級的石化產業基地,石化產業還是需要發展的,關鍵是如何利用高新技術利用信息化跟傳統工業進行良好的結合。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